青岛建档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政府兜底防返贫

2017-02-12 10:34 来源:青岛晚报
  

  ��依托特色小镇带动贫困村上特色项目;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16000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兜底……近年来,我市在攻坚扶贫方面成绩显著。截至2016年底,全市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28535户、63887人全部脱贫,51个省定贫困村和79个市定经济薄弱村脱贫摘帽。全市安排省定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产业项目451个,带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大病医疗救助特药特材救助范围,大额救助不设起付线,通过政府兜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形式,减轻因病致贫家庭负担。

  关键词:精准识别严格标准程序识别扶贫对象

  2014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青岛市制定了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方案,严格标准、严格程序,认真组织开展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全市共识别了10个经济薄弱镇、200个省定贫困村、300个经济薄弱村,3万户、6.5万贫困人口。结合本地实际,青岛市将贫困人口识别标准确定为4600元,远远高于国家扶贫标准(2736元)、山东省扶贫标准(3322元)。同时在识别贫困村的基础上,青岛市将识别范围扩大到经济薄弱村和经济薄弱镇。按照“一后一无”的标准(即行政村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所在区市排名后10、行政村无集体经营收入),创造性地将经济相对薄弱的贫困村以及承担生态公益林保护、水源地保护、粮食主产等功能的经济薄弱镇,全面纳入识别范围,丰富了扶贫对象内涵。

  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贫困村识别做到“一公示一公告”。建档立卡期间,各级扶贫部门采取入户抽查等多项措施,加强数据审核,确保信息采集准确性和有效性。 2015年9月,又根据省里统一部署,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活动,对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逐一排查核实,并对有关数据重新进行了完善,为扶真贫、真扶贫和打赢攻坚战打牢基础。我市坚持扶“真贫”,在摸清了贫困村、贫困户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劳动力状况、村级班子、贫困家庭学生、贫困原因、劳动力培训意向、发展方向等八个贫困底子之后,按照“一镇一规、一村一策、一户一案”的要求,组织各区市编制了经济薄弱镇三年扶贫发展规划,制订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对策和帮扶方案,并明确脱贫的时间表、路线图。按照“一图、一册、一板、一档”要求,组织各区(市)编制区(市)扶贫地图、贫困村公示板、贫困户扶贫手册和扶贫档案,为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截至2016年底,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28535户、63887人全部脱贫,51个省定贫困村和79个市定经济薄弱村脱贫摘帽。

  关键词:产业扶贫特色小镇带动贫困村上项目

  2016年,各区市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依托玫瑰小镇、茶叶小镇、蓝莓小镇等20多个特色小镇,带动154个贫困(薄弱)村新上特色“种养加”项目;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舍变旅舍,兴起樱桃节、西瓜节、蓝莓节、葡萄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80余个,形成了“一日游”乡村旅游线路26条,34个贫困(薄弱)村新上观光农业项目。市商务局推进“互联网+”下乡,在100多个贫困(薄弱)村设立电商服务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000元以上,为农户节省农资支出20%以上。

  2016年,全市安排省定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产业项目451个(“种养加”项目64个、光伏108个、电商4个、旅游18个、异地物业及其他项目257个),通过项目带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平度市整合扶贫资金3230万元,建设了崔家集镇樱桃西红柿产业园等8个农村扶贫创业实体,当年带动16个贫困(经济薄弱)村庄摘帽、吸纳400多名贫困人口入园从业脱贫;即墨市依托昌盛日电,在27个贫困村建设光伏电站,每年村集体稳定收入12万元;市农委出台特色产业扶贫意见,推动产业扶贫,通过“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扶贫模式,吸纳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财政投入折资、集体参与分红等,带动稳定脱贫。全市有76个贫困(薄弱)村、1340个贫困户加入合作社;300多个贫困户与种养大户结成对子。

  关键词:防止返贫多层次社会保障进行兜底

  针对我市贫困人口因病、老、残、弱致贫占比大的实际,坚持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发挥多层次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作为实现精准脱贫、防止返贫的基本途径。市民政局积极推进农村扶贫与低保有效衔接,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16000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兜底。市残联全面实施阳光家园项目,共建成各类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46家,托养残疾人8800余名;建成定向安置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16处。市人社局、市卫计委等部门推行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模式,对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减半,医疗费用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大病医疗救助特药特材救助范围,大额救助不设起付线,通过政府兜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形式,减轻因病致贫家庭负担。 2016年,2131名省定患病贫困人口已落实分类救治措施,救治任务完成率81%;全市2628名省定患病贫困人口已全部落实“八个一”工程。

  另外,市教育局投入资金1.21亿元,为全市55000名家庭困难儿童和学生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实现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市水利局通过农村规模化供水或单村集中供水方式,为全市510个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13.9万亩农田实现了节水灌溉。市交通运输委为贫困薄弱村硬化街道3100多公里。市城乡建设委改造危房6000套,为95%的贫困薄弱村进行路灯亮化,为93%的贫困薄弱村建了健身小广场。

  关键词:对外扶贫引入优质项目脱贫增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截至去年,我市为安顺市已累计投入市级财政资金2.49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500余个,援建了150余个温饱村(开发式扶贫村),帮助安顺市10多个贫困村“摘帽”、65000余人脱贫致富。目前,市南区、市北区等区市已实际投入资金760余万元,帮助贫困村实施了香菇种植大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产业园区改造等项目。由我市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的青岛安顺共建园区综合体项目将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安顺市在青举办了10多次园区项目招商推介和经贸洽谈活动,中车空中轨道等23家企业签约落户,到位资金达58.32亿元。帮扶建设夷陵区“青岛宜昌产业园”。帮扶日喀则桑珠孜区打造精品农业示范园区,引入海藻生物肥等多个优质项目,累计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5亿余元,近两年来该地区120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另外,出资为安顺市旅游职业学校新建实训楼;两市选派了750名中小学校长、教师到对方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 100多所学校建立“手拉手”帮扶合作关系。我市与安顺市联合开展“山海游”“生态游”等多项旅游专题推介活动。支持后藏旅游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市教育局争取山东省远程教育研修平台向安顺市24000名中小学教师免费开放。为夷陵区累计培训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移民致富带头人等1100多人次。选派8批援藏党政干部、10余批技术干部到桑珠孜区任职锻炼。

  -新闻延伸

  细“数”扶贫攻坚

  ●2016年我市建立了33名市级领导帮村、673名市派第一书记驻村、23家市属国有企业帮扶10个经济薄弱镇(每家国企不少于500万元)等定向帮扶机制。

  ●市南、市北、崂山、城阳等4个经济强区与平度市、莱西市的10个薄弱镇结对帮扶,每年投入每个镇不少于200万元。 2016年,市南区、崂山区帮扶资金都超过1000万元。

  ●全市已有1879家民营企业与18个省定贫困村、8个经济薄弱村结为帮扶对子,累计捐款1200多万元,筹集基础建设资金280万元。

  ●有223个贫困(薄弱)村利用扶贫资金1.6亿元,通过购买资产经营收益,每年村集体平均增收4万多元。

  ●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每人每年最低100元标准参加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及个人缴纳的居民医疗保险费给予全额补贴。

  [编辑:杜倩倩]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