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80后职工代表:实华公司装卸三队运行一班带缆机车组车长刘浩
80后代表:刘浩实华公司装卸三队运行一班带缆机车组车长梦想是“用自己的发明改善港口的作业效率”曾觉创新离自己很远环境让他成“小发明家”
“我从小就喜欢发明,家里的电扇、洗衣机我都拆过。”这是被队里称为“小发明家”的刘浩自我介绍的第一句话,短发,高个子,皮肤黝黑——这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作为“80后”的他,从小就接触了大量新生事物,因此特别喜欢创新。
刘浩今年26岁,2009年从青岛港湾学校毕业就来到了实华公司工作。虽然小时候喜欢“捣鼓”些小物件,但后来长大了,刘浩却渐渐觉得自己以前所谓“发明”其实都没什么用,“我觉得创新离自己很远,没想过自己能发明什么真正有用的东西。”
来到实华公司之后,刘浩发现在这里的同事,人人都在动脑筋,想着如何创造。开班会的时候,大家会把自己想到的小发明提出来,听大家的意见。“这太让我吃惊了,一开班会大家就说个不停,每个人都有小创造。”刘浩说,“一直到一个多月之后我才适应这种氛围,渐渐融入了进去。”
打那以后,刘浩才明白了,在青岛港人人可搞发明创造,人人热衷于动脑发明写东西。在这种人人争上的环境中,刘浩重新拾起了自己的小爱好,工作时细心观察,处处留意。刘浩的创新激情被激起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做了30多项小改革。仅今年半年多的时间内,他就有三个小发明。
刘浩今年上半年的三个发明分别是:船舶缆绳应力监控系统、码头护栏坎换型改造、胶管法兰对接调整器。每一个都是有他在生活中的故事。
今年2月份,放假在家的刘浩,陪着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看到妈妈称菜时使用的弹簧秤上的数字,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以前每次油轮靠岸,缆绳都需要一个工作人员在码头上人为控制。夏天的时候很晒人,冬天的时候很冷,去码头控制缆绳成了一个很苦的事。
“菜的重量可以通过这个秤数字来显示,缆绳的拉力也可以通过数字来显示。”刘浩说。有这个想法后,刘浩先是把想法和领导汇报,得到认可后,便开始着手设计,找厂家生产这个设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目前这个小小的设备已经在码头上投入使用了,同事们也不用大热天站在外面晒着了。
刘浩如今有两个梦想,一个是自己的发明今年在集团获奖,另一个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专利成果,“虽然这两个梦想看着都是关于我自己的,我不光要为自己发明,我更是为同事发明。我的发明都是跟港口作业相关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为同事们改善工作环境和为港口创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