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这是所有青岛港人耳熟能详的企业精神。青岛港的沧桑巨变使得一代代青岛港人梦想实现,他们生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梦想,却有着一样的热血沸腾;他们年纪不同,但是对港口有着一样的赤诚;他们岗位不同,却一样地成长在青岛港,命运与青岛港紧紧相连。记者采访了从“60后”到“90后”四位青岛港人,尽管时代在变,可梦想却在代代传承和交织。
青岛港60后职工代表:西联公司党委书记徐万年
60后代表:徐万年西联公司党委书记梦想是“为港口奉献一辈子”一辈子吃过三辈子苦成了首个正处级农民工
出生于1963年的徐万年说起“60后”工人,第一句话就是“那个年代生的人特别能吃苦”,这位昔日的扶贫对象,在青岛港成为第一批纹车手、第一批合同制的农民工、集团第一位正处级的农民工、至今是纸浆接卸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这些成就在徐万年看来没什么窍门,就是靠吃苦能干加上赶上好机遇,一步步闯出来的。
徐万年老家在沂南农村,家里兄弟姐妹多,三个哥三个姐,“村里面本来就穷,我家在村里面又是数一数二的穷,每天都要琢磨怎么才能吃饱饭,当时我要出门打工,全家连5块钱都凑不起来。”徐万年17岁时出门打工,跑了六七个省,捡啤酒瓶被门卫羞辱过,装卸货物工钱一分钱也没有拿到,回忆那几年过的日子,用他自己话来形容,“真是一辈子受了三辈子的罪,连狗都不如”。
1990年,按照扶贫政策,徐万年来到了青岛港干起了装卸,尝尽生活艰辛的徐万年,迎来了人生最大的转折。
夏天搬水泥包,徐万年一个班干到了1600吨,平均下来一个人搬了160吨重的水泥,创出当时的最高纪录。可这种苦难不倒徐万年,他平时干活积极主动,总是比别人多一点、快一点,苦活、累活、脏活抢着干,“我知道闯社会的痛苦,青岛港对农民工不歧视,不欺负,一视同仁,这让我打内心里面感到愉悦。”
经过努力,徐万年成为青岛港第一批合同制工人、妻子张长翠成为青岛港大港公司的一名员工、儿子也到青岛读书,2008年,徐万年领到了青岛市居民户口簿,全家正式落户青岛。徐万年还当上全国劳模,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接见,“这些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却这么真实地落在了我的头上。”
刚进港时,徐万年曾经为自己的农民工身份和初中学历感到很自卑。1993年,青岛港举行了第一批技术工人培训,参加培训的35人中,包括他在内有6名农民工。在最后的考试中,徐万年以三分零四秒的成绩拿到了第一名,成为了青岛港第一批纹车手,徐万年意识到自己原来并不只能干苦力活,勤奋学习,自己也能干技术活。
20年中,徐万年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农民工到世界级现代化大港管理者的华丽转身。2007年,徐万年被提拔为青岛港西港分公司副经理,成为了青岛港第一个、也是全国少有的副处级农民工,2008年荣获山东省首届百名农民工之星第一名,2010年徐万年担任了西联公司党委书记,成为集团里第一个正处级农民工。
“不是100分就是0分”,这是徐万年的原则。当上领导的徐万年仍然保持着码头工人吃苦耐劳的淳朴本色。多年来,徐万年始终保持着不用车接车送的传统,徒步穿梭于码头、货区、办公楼之间。用徐万年自己的话来说,走一走,可以熟悉掌握公司现场的动态。就这样,“5+2”、“白加黑”成为家常便饭。
徐万年先后提出“叉缆靠船法”、“散货平衡垛”等多项合理化建议,而且在他的科学安排、合理调配下,公司先后创出了纸浆接卸世界纪录、17分14秒安全优质装完一节火车的全海区纪录等300多项生产纪录,以一个码头的能力,西港公司干出了10个码头的业绩。
“青岛港从贫穷和愚昧中拯救了我,给包括我在内的农民工带来了光荣和尊严,我原是个农民,没有太高的文化,我能做的就是像孝敬父母一样,用忠诚和苦干回报港口。我想人勤地不懒,只要我干工作俯下身子当地种,就一定能越干越好。”徐万年眼中的青岛港,是值得用生命来回报的地方,他的梦想就是“在港口扎根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为把青岛港建设成世界级强港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