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青岛港人:同一个世界大港之梦

2013-08-14 23:39 来源:半岛都市报

 

  

 

  青岛港70后职工代表:信息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庄开宇

  70后代表:庄开宇信息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梦想是“解决雾天靠泊难题,青岛港人都能快乐工作和快乐生活”港口首位名校博士搞科研推动振超效率诞生

  庄开宇1974年出生于黑龙江,今年39岁。2002年5月,从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工业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庄开宇给青岛港邮寄了一份个人简历,3天以后,青岛港人事部

  领导就打来电话,恳请他加入。

  “不论你有多么高的水平,与企业对话,求职者总是弱势。但青岛港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尊重知识,渴望人才。”带着感动和好奇,庄开宇婉拒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到青岛港,参与青岛港的信息化建设。

  于是,庄开宇成了青岛港第一位博士。

  庄开宇到了青岛港之后,和信息中心的领导谈了两个多小时,探讨了在青岛港能够开发什么科技项目,自己的哪些专业技能可以在青岛港推广应用。港口领导说:“没问题,有本事能都使出来,你来了就是要让你挑大梁!”庄开宇很清楚,拥有知识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拥有干事创业的舞台,实现人生的抱负。

  2002年,正值青岛港集装箱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能让青岛港拥有世界一流、自主品牌的现代化计算机系统,确立青岛港的世界大港地位,他主动请缨,积极承担起集装箱计划实时控制系统的课题研究任务。

  当时,庄开宇尚无任何工作经验,也尚未在实践中展现工作能力。庄开宇说,每一项科技开发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而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产生相应的效益回报,却不是很容易论证清楚。但是,港口领导们信任他,支持他,这份厚爱,让他必须全力以赴。

  从2002年12月起,庄开宇将工作地点直接搬到了码头现场。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顶风冒雨,不分昼夜地在几十米高的设备上爬上爬下;两千多米的岸线,一个晚上要不停地走八九个来回。

  2003年5月,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构建了一个满足国内大中型港口管理特色,具备实时性、智能性的集装箱生产作业模型。经青岛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系统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创经济效益4900多万元,为“振超效率”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提升港口的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此后,集团再一次委以重任,让他承担投资8600万元的首批全国电子商务专项项目——《青岛港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系统工程》,并不惜重金专门邀请国家电子商务知名专家,跟他一起研究项目的目标和内容,给他传授经验。

  青岛每年累计有50天左右的雾天,遇到雾天,港口只能采取禁航措施,确保安全。无论是对港口还是船公司而言,雾天禁航都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可“雾天靠泊”目前尚属一个世界性难题。

  庄开宇当前任务就是要破解这个世界性难题,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同类项目成果,庄开宇带领团队详细了解船舶靠泊过程中须注意的各个细节,并潜心研究有关船舶、光学、检测、信息等多个领域的世界最前沿技术,已基本破解了项目中最核心的两大关键技术,如今他最大梦想就是早日能够破解雾天靠泊,为港口做出自己贡献。

  “港口对知识分子的倾斜和重用的政策,让我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庄开宇认为青岛港信息化的大发展、大投入就是自己最大的依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