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6 12:32来源:青岛日报
潜水器从十几米高度利用惯性漂移
第二次坐底接触非常完美
“蛟龙”号在负浮力作用下稳稳坐在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海底,但是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观察外面的一切,潜水器就被坐底带起的烟雾所吞没,外面的一切都模糊了。但是有弊也有利,带起的烟雾成为了我们判断底流的参照物。烟雾在底流的作用下,以眼睛可以明显辨识的速度下向正东方向散去。这个区域的底流比5000米海试海区流速高很多,而且沉积物也要相对硬实很多。
第一次坐底后,潜水器又向西北方向航行了大约40分钟,这是“蛟龙”接近7000米极限工作深度的第一次长距离航行,为确保安全,我们选择了手动操作模式。我抱着操作盒,左右手各握着一个操作柄,一个控制潜水器离底高度,一个控制潜水器航行速度和方向。
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第二次坐底接触非常完美,潜水器从十几米高度利用惯性漂移坐底,稳稳坐在沉积物上,仅带起一层轻微的气浪,很快就消散在底流中。
“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迹都比在这里要多。”我感叹道。而6960多米的海底表面在眼前暴露无遗,第一眼看去,不属于曾经设想的任何深海世界,沉积物颜色也和5000米的浅褐色、3000米的奶黄色不同,是一种中间的颜色,而且给人一种稠密、表面硬实的感觉,有点像一大块刚刚发酵的奶酪。而这里似乎也没有海参和鼠尾鱼,荒凉的海底有起伏却又格外规整,没有想象中的岩石和结壳。
但随着薄薄的烟雾的消失,眼前的寂静开始被打破了。首先有行动的并不是“蛟龙”和舱内的我们,“蛟龙”的到来似乎惊扰了这里的常住居民,一些肉眼可见的乳白色生物向四周逃散,而原本可能十分隐蔽的巢穴入口在潜水器坐底“气浪”的作用下暴露无遗,沉积物表面露出了很多好像用于透气的圆孔。几只指甲盖大小的乳白色未知生物靠了过来,似乎想查明什么。
接下来就该我们行动了。时间紧迫,我操作机械手熟练地完成了标志物布放、采集沉积物样品和采水样。沉积物很软很粘稠,取样器插入沉积物的过程就像是将一根吸管插入奶油中一样。
下午两点多,我触发了上浮抛载开关,立刻听到舱外传来“啪、啪”两声,两块均是280公斤的大块压载铁出现在微光摄像机画面,在一秒钟内就一先一后消失在下方的黑幕中。
潜水器抛载成功,上浮速度很快达到了36米/分钟,我们知道“蛟龙”已在返航途中了。
· | 蛟龙号凯旋下周返青岛 最大下潜深度达7035米 2012-07-14 |
· | 蛟龙号第5次下潜创新纪录 最大深度7062.68米 2012-06-27 |
· | 6月25日:祝贺蛟龙号下潜深度首次达到7020米! 2012-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