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1 17:49来源:南方日报
“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太多了,难以计数。”刘峰说,“今天的‘蛟龙’是我们经过了无数次试验、改进而成的。”“蛟龙”问世,先后攻克了生命支持系统、耐压密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声学通信系统、电池能源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除了技术难题,这个项目还面临组织协调的挑战。“作为技术决策和组织实施的机构,专项总体组的责任就是实现潜水器本体系统、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应用系统这4个系统之间技术上的无缝对接、研制进度上的步调一致。”刘峰称自己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协调组织,把这100家单位、1000多人集结在一起。最让刘峰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团队适时组织完成了“关于建立国家深海基地的请示”,并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蛟龙号”,在一次次海试中历练完善
“蛟龙”研制完毕,下一个挑战——海试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出航前刘峰代表参试队伍立下铮铮誓言:海试团队将“尊重科学、依靠专家,以坚定的信念、旺盛的斗志、拼搏的精神、科学的决策,沉着冷静,坚毅果敢,去迎接一切挑战。”
50米海试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第一潜。“其实,当时心理压力最大。由于水越浅,水声通信难度越大,我们无法得知水下潜水器的状况。”刘峰说,“每次下潜,我们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考虑所有情况,制定严密精细的预案。这就要依靠专家,依靠科学。”
载人潜水器试验如果准备他救措施,价格非常昂贵。经反复研究,专家们提出一个简单有效、经济可靠的自救方案。为了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必须在50米海区对方案进行验证,但试验中绝对不容许出现潜水器在海底无法上浮的情况。“为此,海试现场指挥部召开了五六次会议,群策群力,保证每一个细节都不漏过。”刘峰说。
布放、下潜、上浮、回收,甲板一片欢腾,50米海试圆满成功。作为海试总指挥,刘峰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地。
其实,“蛟龙”早期并非完美。它正是在一次次试验中,才逐渐改进完善。
例如,在D2海区大深度下潜试验中,接地绝缘检测值异常问题一直困扰试验队伍。为了找到这个巨大的隐患,通过科学测算,潜航员一直坚持下潜到2700米,直到确认“元凶”,让问题彻底暴露后,才抛弃压载开始上浮。最后,他们终于彻底根除了这个拦路虎。
· | 系列报道:深潜(三)同舟共济 2010-08-30 |
· | 系列报道《深潜》(二):蛟龙入海 2010-08-29 |
· | 系列报道《深潜》(一):青岛起航 2010-08-28 |
· | 我国深潜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 2010-08-26 |
· | 蛟龙入海--5000米深潜海试团队访谈(下) 2011-10-01 |
更多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