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1 17:49来源:南方日报
“蛟龙”号海试总指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峰
8月26日晚,总编室来电:“‘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稿件收到,能否配发一张照片?”
我犯难了,已是夜里10点,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员都已下班,何处去寻照片?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上午新闻发布会上那张和善的脸庞——“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当时,在新闻发布会结束的忙乱中,我找他要了一个联系方式,对方肯定不记得我是谁了,他会帮这个忙吗?
我硬着头皮拨通了刘峰的手机,对方应答了,“照片确实有,家里网速慢,明天发给你吧。”
“就现在,麻烦您现在就发。”
“好,我试试,你可能要等几分钟。”
几分钟后,他发来了照片,并短信告知。幸亏有这张照片救了急,上了头版头条。我对他不禁心存感激。
9月11日,我们有了第二次正式的约访。通过两个多小时的深入交谈,才逐渐了解了他与“蛟龙号”结下的十载情缘。
一项跨越从零到7000米的任务
时间还得追溯到2001年12月1日。刘峰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那天北京下起了雪,从科技部回来的路上,交通瘫痪,但这丝毫不影响刘峰此刻的好心情,因为他刚应聘成为863计划“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总体组组长。
其实,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构想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但由于没有明确用户、技术面临巨大挑战等原因,没有立项。
20世纪末,国际海底区域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当时作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大洋协会)项目处处长的刘峰,深知我国深海装备的落后和载人深潜器的缺失。自主研制载人潜水器刻不容缓!2000年前后,大洋协会组织各方专家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入论证,达成研发载人深潜器的共识,形成了需求论证报告,并报科技部。
2002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批复,该项目直接面向应用需求,采取业主负责制。由于以前参与了863计划水下自治机器人、海底采矿等项目,刘峰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管理经验。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总体组组长,可以说没有悬念。“但现在真枪实弹地做,实现从无到有、到7000米级的跨越,确实困难重重。”刘峰深感重任在肩。
吹响100多家单位攻关的“集结号”
刘峰的办公室不大,墙壁有一半的面积被两张巨幅“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照片占据着。每当介绍情况时,他总是不自觉地站起身来,指着照片中“蛟龙号”的每个细小部位,如数家珍。
最近刘峰刚受邀参加一个国际海洋会议,并作学术报告。“‘蛟龙号’深潜试验成功后,现在很多国家对与我们合作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刘峰感慨不已,“想当初,到国外参观一下人家的潜水器都很难,更谈不上了解核心技术。我们想与别人交流,由于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如同小学生与博士讨论,没有对话的基础。”
“蛟龙号”研制历经6年,集结了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701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等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它是我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形成了标志性的四大技术特点。”谈起“蛟龙号”,刘峰很是自豪,“具有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配备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能够在特殊条件下完成复杂任务。”
· | 系列报道:深潜(三)同舟共济 2010-08-30 |
· | 系列报道《深潜》(二):蛟龙入海 2010-08-29 |
· | 系列报道《深潜》(一):青岛起航 2010-08-28 |
· | 我国深潜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 2010-08-26 |
· | 蛟龙入海--5000米深潜海试团队访谈(下) 2011-10-01 |
更多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