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过程中,“经济高地”伴随城市功能和产业升级发生转移,是十分普遍的正常现象。即便只有青岛六分之一大小的深圳,也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罗湖到福田再到南山的依次转移,分别代表着产业重心从“三来一补”的出口加工、娱乐(罗湖居多),转移到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福田居多),再到新世纪后以腾讯、大疆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南山居多),房价和薪酬的高低排序也从最早的罗湖打头变成了现在的南山居首。
青岛的经济高地也同样出现了转移。
市南、市北、李沧三区,称得上是“老青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三区也是青岛发展的标杆。但随着产业外移和城市规模的扩张,把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搬离之后,“老青岛”正在面临着转型阵痛。
从2020年青岛各区市GDP数据来看,总量上市南位列第3、市北位列第6、李沧位列第10,三区GDP相加仍比西海岸新区少1000亿。从增速来看,市南、市北、李沧三区增幅为2.2%、2.4%、2.1%,显著低于青岛全市3.7%的增速。
城市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尤其是主城区空间,在淘汰落后产能之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兼修之路,是“老青岛”必须要走的路。
“老青岛”其实面临着不少共性问题:
大片”老城区”带来了基础设施完善和旧城改造压力;
作为主城区要淘汰旧产能,但同时在新产能引进上受到更大限制,招商引资压力更大;
土地紧张,基本无力承载GDP拉动作用最显著的制造业大项目,只能向产业更上游迈进。
城市活力的根源在于人,根据“老青岛”资源禀赋,提升城市功能吸引新兴产业,由产业带动就业,由就业吸引人才,才是“老青岛”引擎重新启动,再次拉动青岛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最难啃的骨头。
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研究了美国大城市的诸多案例后,提到了一个”老城区”的独有优势:
“老城区”是相对来讲更具包容性的城区,因为在被高收入人口“放弃”之后,“老城区”的生活成本会更低,而大量新兴的、有创造力的产业和从业人员,正是在低成本的试错环境中孕育出来的。
目前青岛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被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赋能改造的转型之中。“老青岛”的优点就在于交通、生活便利,如何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等多方手段,让“老青岛”的经营生产生活成本降下来,成为“老青岛”的比较优势,让以区块链、工业设计、文创设计等行业在市场考量中选择“老青岛”。
这也正是“老青岛”正在做的。
例如在2月26日,青岛顶格举行的2021年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上,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其重点项目多为现代服务业、科技研发类项目,例如市南的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技中心项目、市北的钢研究院项目、李沧的国际院士港系列项目。“老青岛”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软”产业上。
如果观察这三区今年对外发布的各类规划,不难发现“老青岛”的突围路径:
市南区
市南区瞄准的是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业态,是市南重新崛起的主要战场,世界500强及分支机构、中国500强企业、区域性总部企业(机构)将是市南实现突围的主力军。
市北区
市北区的主攻方向则在港产城一体化上,以RCEP创新试验基地为支点,以新航运、新贸易、新金融等产业为主要突破口,让大港区、四方路街区、馆陶路街区、三江路街区等”老青岛”,转型成为服务新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枢纽。
李沧区
李沧区的主力军显然就是科技创新,以青岛国际院士港为核心的科创策源孵化能力,辐射着院士港产业核心区试验区、新能源科技产业园、中子科学国际研究院、氢能国际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今年,青岛国际院士港产值计划达到千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
从三区的规划中,许多看着青岛人长大的街区,也要迎来一次内里升级——外貌上这些街区大多会保留各自的原有特色,但活跃在老建筑之内的产业、人才,将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
市南区在不断上探产业链的基础上,也将产业与消费挂靠在一起。中山路片区将重点支持影视配套、创意设计、高端民宿、艺术展演、沉浸体验等业态发展;黄岛路片区引进艺术品展示、艺术家巡展、品牌旗舰店,打造时尚体验街区;在宁阳路片区引进品牌民宿机构,打造民宿风情街区;北京路片区计划引进先锋艺术机构,打造“国潮”文化创意街区。
市北区则将更加突出以航运贸易金融为载体的资源配置枢纽功能。四方路街区南片将打造RCEP工业设计街区,北片将打造RCEP青年文化街区;馆陶路街区则打造RCEP金融街区;上海路—武定路街区庭院别墅打造RCEP国际商务街区;三江路街区打造RCEP文创展示街区;黄台路—无棣路街区打造RCEP特色教育及产业拓展街区。
楼山片区的变化可能会更大一些。这个位于李沧西北部的”老青岛”,在过去承载的是青钢、石化、碱业、青汽等重化工企业,而在这些重工业企业搬迁之后,楼山片区从外到内都将迎来巨大变化——占地1630亩的新能源科技产业园将在这里启动建设,以氢能与燃料电池为核心“产品”的园区,也将成为李沧区用科创重塑产业结构的载体。
“老青岛”能否振兴,关键在于能否构建出有竞争力的新一代产业,能不能构建起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产业生态是难以仅仅通过规划构建起来的,产业生态更应该基于市场生长起来。因此”老青岛”在找准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营商环境的打造,让自己成为目标产业企业的优质选项,让优质的创意项目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
“老青岛”的重回巅峰,或许不会再以GDP遥遥领先的形式出现了。新时代,“巅峰”也有新的表现方式——用新动能填补淘汰旧动能的空白,聚集起强大的现代服务业资源,为青岛乃至全省的发展加油赋能。只要“老青岛”能够完成这一发展功能上的转变,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那么“老青岛”不仅是重回“巅峰”,更是再创“巅峰”。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