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活力,看当地的企业;一座城市有没有效率、值不值得合作,要看当地政府。
3月23日至24日,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率市直有关部门和部分区市主要负责人,赴北京拜访有关国家部委、机构、企业及高校。两天的行程紧锣密鼓、满满当当,共走访9家单位,或汇报项目争取支持,或推介青岛优势招商引资,争取更高水平的互利合作。
密集高效的行程背后,是青岛发力“开局年”的急迫心情。这两年,青岛尝到用平台思维实现资源价值倍增的甜头,因此,主动出击、谋篇布局,前往北京对接部委、“牵手”央企,收获的远不止简单的加法,而是倍增的乘法。
从拜访对象来看,海关总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能源局、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拜访单位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均是青岛当前要重点布局和力求突破的领域。
从拜访谈话内容来看,主题围绕进一步增强青岛科技创新能力、壮大实体经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经略海洋等,而“开放”“科创”“现代服务业”这三个关键词始终贯穿始终。
上合示范区是青岛放大国家重大战略的平台效应、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载体;科创是最强的内生动力,青岛已经深深意识到,只有集聚科创优势,才能走向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青岛打开未来的“金钥匙”。透过市长的脚步,或许我们可以观察到,青岛的发力点放在哪里。
从拜访成效来看,推进具体项目落地是重中之重。今年是青岛的项目落地年,千方百计抓好项目落实,以求见实效、出成效是青岛的当务之急。座谈交流中,赵豪志表示,青岛与各企业、高校此前都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在未来发展战略上也有众多契合之处,希望在加快推进既有合作项目落地见效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更多领域的互利合作,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共赢。
1 突出枢纽 加快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
近日,中国、泰国相继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批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正在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机遇。这对新发展格局中双向开放价值凸显的青岛来说,带来的是资源利好,也是挑战考验。
市长此次北京之行,前往海关总署、国家能源局等与开放密切相关的单位,正是青岛用好“开放”、聚力重大战略平台建设的有力证明。
赵豪志表示,当前,青岛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抢抓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等重大机遇,发挥入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高标准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重大开放平台,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找准战略定位的青岛,有基础有条件也有平台去加快释放开放的红利,上合示范区就是青岛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切入点”。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利用国字号战略平台叠加优势的过程中,更多元的贸易对话、更丰富的组织形式、更创新的合作范式、更广袤的互联互通在上合示范区发生,49个总投资416.2亿元的项目投产,73个总投资1922亿元的项目正加速推进。
2021年1-2月份,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集装箱作业量完成12.1万标箱,比去年同期增长27%,其中胶黄班列同比增长50%。“齐鲁号”欧亚班列开行95列,位列全省首位,同比增长79.2%,占全省的39.4%,多式联运口岸优势持续显现;
1月18日,“巴基斯坦中国中心”在上合示范区正式启用,“巴基斯坦国家客厅”同步揭牌入驻,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配置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打开更开阔的局面;
2月25日,上合示范区与俄罗斯彼尔姆边疆区经贸合作对话会成功举办,已经启动建设的俄罗斯中心,将打造成为俄罗斯海外最大的“俄罗斯城”和中俄合作的新平台、新桥梁;
3月7日,上合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创新中心规划方案目前进行批前公示,创新热潮正在涌动;
3月16日,上合示范区与欧亚地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双园互动”视频会,国内外园区交流合作被赋予更多期待;
3月17日,上合示范区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在青岛胶州成立,将围绕上合示范区建设发展战略性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并提出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咨询建议,助力上合示范区提高创新策源力。
高水平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高水平开放与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充分链接,才能更好地开发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扶持新业态、打造新模式。在加快建设上合示范区这样的高能级开放平台的同时,青岛还注重“枢纽”的打造。
中央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青岛成为“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20个城市之一,如何利用区位优势、营商环境、政策创新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匹配更高层次的枢纽地位,是青岛必须要去回答与落实的问题。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此前与青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市长这次前往拜访,在围绕部分具体项目推进情况进行深入交流的同时,更是探讨青岛的更多可能。
2 围绕科创 链接北京资源
科创,是目前青岛极为渴望的资源。
无论是从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稳定角度出发,还是淘汰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的双重压力,都对青岛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面临新的发展形势,青岛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就表明了青岛的态度: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青岛具有建设国际化创新城市的良好基础——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发改委信息中心全国“双创领跑型城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396家,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12400亿元。
但是青岛在科创人才、产业链条布局方面存在着短板。
市长此次北京之行,前去拜访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科。是以原信息产业部直属电子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
中国电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1名,国家级科技人才487人,拥有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研究应用中心、7个研发中心,有2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了一批领先或接近国际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始终保持着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地位。
围绕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和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青岛急需与中国电科深化合作,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海洋信息化、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探讨如何在青岛布局项目。青岛以此可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在补链、强链、延链中推动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
观察科创产业发达的城市,都是高校科研院所和当地产业、企业形成良好互动的城市。青岛当然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频频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互动。
清华大学,可以说是青岛的“老朋友”和“好朋友”。此次前往拜访的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背后拥强大的科技和产业生态。
增强科技创新对城市的引领力,就需要加快聚集高校、科研院所等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激活青岛的创新活力。
3 加码金融 推进现代服务业布局
市长带队拜访走访证券市场监管机构、中央金融企业,足见站在“双循环”发展风口下的青岛,要打开金融业开放新格局的迫切。
作为港口城市、旅游城市,青岛曾全面分享过现代服务业在提升城市经济活力中所带来的发展红利。如今,作为金融城市里的“后起之秀”,青岛更是将金融业视为赋能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和追求更高水平开放的核心所在。
借金融起势,青岛本就匹配了优良的“先天”基因。早在2014年,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即通过国务院批准,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由此,青岛走上金融业开放发展的大道。
2018年,青岛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00.4亿元,金融业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
2019年,青岛位列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第29位;
2020年,青岛启动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疫情冲击之下,去年青岛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61.8亿元,同比增长7.6%;新增金融机构59家、达280家;新增上市公司18家、达59家;连续获批光大理财、意才基金销售、兴华公募基金、山东港信期货等法人金融机构,拥有全部七大类金融牌照(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
从法人金融机构种类的丰富,到集齐金融牌照的加速跑,各项成果熠熠生辉,而数据背后崛起的正是青岛日趋完善的金融产业体系。
此外,战略加身的青岛,更是身负得天独厚的“后天”优势。其连接南北、贯通中心的“双节点”价值,叠加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CEP签署等一系列开放机遇,本就是财富和资本孜孜以求的增值空间。
眼下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青岛的项目落地年,已扬起的“金”帆要往何处去?
纵览不足,首当其冲就是缺少总部性质的金融机构。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大型银行证券、投行多在北京,外资企业、金融机构总部多在上海,如何能对接头部资源、引为青岛所用显得尤为迫切。
其次,金融业整体风险防控压力较大。作为完善金融体系的关键一环,金融监管不可或缺。对风险的识别、判断、预警和处置能力,是鼓励扶持风投创投的兜底性担保。
而市长此次北京之行,走访中国证监会、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正是有针对性的精准发力——借鉴监管改革成果,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借力区域内金融资源集聚优势,推动各类资本与产业、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在青的深度互动耦合,为青岛金融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机遇的红利不在蓝图里,而在落实中。市长赴京两天拜访9家单位,目的不仅是为了拓展合作、链接资源,更是围绕开放、科创、现代服务业等青岛在“十四五”期间布局的关键领域,推进项目落地,打开发展空间。抓住机遇、深挖资源,青岛正主动出击、蓄力前行。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