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最好的学,做最好的青岛。
158名队员、78家实训单位、百余天实训期,青岛第三批赴沪专业实训队,于3月7日正式启程南下、奔赴上海“实战战场”接跑第三棒。
三月的上海,风紧雨细。黄浦江畔,迎来了青岛的“轻骑兵”。甫一落地,第三批队员就在实训队驻地举行了队旗授旗仪式。三批领队王锦玉书记从二批领队郝伟书记手里,接过了队旗、接下了续跑的接力棒,开启了全面对接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先进经验的新征程。
主题不换、任务不变,初心不改的第三批实训之行不仅仅是在规模上、数量上做了升级,在实训深度上也有了新目标——持续推动体悟实训工作走深、走实,并不断朝着“专、精、尖”方向拓展。
对于以开放见长、以制造见强的青岛来说,把专业实训向“专、精、尖”拓展,是在现代服务业中寻找动能向“四新”经济的“落地”经验,也是“项目落地年”里,专业实训队借力现代服务业,为青岛培育壮大“四新”经济探寻解决方案。
“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写入2021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于青岛而言,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赋能先进制造业、优化服务业发展生态,已内生于城市进阶的路径里,等待着每一个拔节生长的契机。
在实训队党总支书记、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王锦玉看来,此次实训就是要突出专业、突出“实”,突出“悟”,开新局、办实事:
“这一批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是要把第一批第二批好的经验传承下来;二是要开拓创新,把青沪企业家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将青岛的上海客厅筹建起来,实现青岛在上海合作平台的常态化运行;三是我们要把党史教育,和办实事开新局结合起来。”
在建党100周年及“十四五”开局之年这样的关键节点上,继承第一批专业实训队“拓荒”成果和第二批专业实训队“深耕”成果后,第三批专业实训队锚定“专精尖”方向,探寻的就是“落地”——如何通过现代服务业具有的全产业的渗透性、区域空间的广覆盖性和对优质资源的强大整合力,带动包括“四新”经济在内新动能的培育壮大。
上海,青岛学生来了。
1、落地,探寻“专精尖”的落地经验
现代服务业是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引擎。无论金融、贸易、航运还是文旅,它们本身就是高成长行业,同时又能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带去强大动能,它就是“翘起地球”的那个“支点”。
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正处在全国乃至全球最前沿,2020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3.1%,在疫情冲击之下仍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甚至超过了80%。
服务业也已经成为青岛经济的主引擎。去年,青岛服务业完成增加值7613.6亿元,同比增长4.1%;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1.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但上海现代服务业之强,不仅在于其数据之大,更在于其“落地”能力之强。上海强大的工业设计、现代金融和保险、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服务业,为上海以及周边城市引进和培育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长三角在上海带动下,出现了苏州、宁波、无锡等一批经济强市,而且均为制造业强市,生物医药、智能装备、高端装备等产业蓬勃发展。
这才是青岛要学的东西。
赴上海专业实训,这是青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关键一步。青岛要发挥在胶东、山东、沿黄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开放引领作用,就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将各类发展资源辐射到更多地区,激发和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正如上海为江浙、为长江流域、为全国所做的那样。
这也是来自市南区湛山街道的队员邢家祥的实训课题之一。平日里扑在基层工作的他,此次对接的实训单位是普洛斯中国总部,并参与到企业的相关管理工作中。经过五天的集中培训,邢家祥备好了“问题”去寻找“上海答案”:企业有企业的经验和角度,他们在市场化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和战略投资布局上,都会有独到的见解。实训体悟,就是要学着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反向思考,青岛可以借鉴上海哪些创新发展、走向世界的优势和经验,怎么高效地应用、嫁接到青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来。
2、专注功能升级,放大国家战略
现代服务业带给城市的不仅是产业,更是城市功能。
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是青岛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而走在制度创新最前沿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就是青岛的老师;
以金家岭金融聚集区为代表,青岛现代金融业正在加速扩张,如何用金融赋能实体、赋能区域,陆家嘴这个中国长江经济带国家级金融中心,有非常多的实践值得青岛借鉴;
在新发展格局所需的高质量对外开放上,以“进博会”为代表的上海平台,值得青岛“国际客厅”认真研修,如何利用开放优势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配置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专业实训向“专精尖”拓展,就意味着第三批专业实训队的队员们,要立足前两批打下的广度基础,开始向深度挖掘:
扩大青岛开放优势,就要向上海学习保税、离岸业务经验,学习口岸清算、贸易担保、融资服务等领域的创新,降低“双循环”中发展要素的流动成本;
提升青岛赋能能力,就要向上海学习如何通过商协会、产业联盟打通要素流通渠道,依托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新兴业态,加大信息技术、软件服务、工业设计、技术改造等现代服务业的输出力度;
培育青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就要向上海借力,加快引进一批技术贸易、保税维修、医疗服务等高端新兴服务,同时实训队员也要作为上海经验的纽带,带动青岛本土更多干部提升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专业化能力。
专业实训向“专精尖”拓展,就意味着第三批专业实训队员,会带着更具体的课题,用更聚焦的视角,来完成100多天的上海实训。
青岛青航旅国际旅行社董事长王青,是三批实训队中8位民营企业家之一,此次上海之行要奔赴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体悟实训。站在从业者角度看青岛文旅发展,王青认为眼下最突出的问题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匹配,传统的景区建设还停留在自然观光等物理空间层面的拓展,无法有效满足游客的需求。而相比之下,自然风光资源并不十分突出的上海恰恰胜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它催生、带动了很多文旅、文创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值得青岛学习借鉴。
3、坚持,用坚持为青岛“换脑”
行百里者半九十。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持之以恒,总能见到成效,最怕半途而废。
对于赴上海参加体悟实训的队员来说,持之以恒不仅指在上海的每一天都要像第一天一样,元气满满、多学多看,更要做到回到青岛、回到岗位后,在长时间的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中,保持专业实训时的热情、牢记专业实训学来的思路。
三个月只是人生中的片刻,这三个月的成果不是体现在当时带来了多大震撼、多少收获,而是体现在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里,实训成果有没有成为习惯,有没有把市场逻辑、服务意识、平台思维用到工作中。若每一个实训队员都能持之以恒地活学活用实训成果,聚合而成的就是青岛的发展氛围、改变的就是青岛的思想观念。
宏观来说,无论是赴深圳的体悟实训,还是赴上海的专业实训,都要持之以恒地让一批又一批青岛干部走出去看一看、学一学、练一练,让大脑更新。
作为北方城市,每当剖析南北差距时,青岛总绕不开被人提一句,与南方先进城市相比,思想不活、观念落后。思想观念问题,是反思时最容易动嘴,但改变起来最难下手的。它不像抓投资、抓项目,有个具体的抓手、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它看似虚无缥缈,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一地的发展生态。
无论是已经派出5批的赴深圳体悟实训,还是派出3批的赴上海专业实训,都是青岛在转变思想观念上的攻坚。与其它攻坚相比,转变思想观念更需要坚持、更需要定力。坚持在于要让经历过体悟实训、专业实训的干部成为大多数,让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的思想观念成为主流,用一个个个体的更新,完成整个青岛发展理念的升级;定力在于要着眼长远,磨刀不误砍柴工,实训就是在为发展“磨刀”,它的成果显现大概率会有所滞后,因此格外需要定力去抵御各类质疑,学好本事、用足力气,实训的效果最终将体现在青岛的发展上。
期待新一批的队员们,学专、学精、学尖,做好结合文章,有所感、有所成,早日把上海的实训成效带回青岛,援他山之石为青岛的发展外援。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