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对虾、扇贝、大菱鲆都是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高档海产品。三十年的光阴,它们是如何一件一件摆上了寻常百姓生活的餐桌?《壮丽七十年托起城市荣光》今天就为您讲述八十年代至今,发端于青岛的对虾、扇贝和海洋鱼类养殖浪潮。
1979年,中国水产养殖公司决定在即墨县建设对虾养殖基地。1980年,以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养虾业成为青岛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全市对虾养殖产量达9844吨。这一时期,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及时推广到全国沿海地区,中国对虾养殖业由此开始迅速发展,掀起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中国第二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荣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突破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在中国北方海域形成一个海湾扇贝养殖的新产业,掀起中国第三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到了1992年,黄海水产所雷霁霖院士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突破了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构建起“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开创了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大产业,年产量达5万多吨,年总产值达40亿元。2001年,大菱鲆引种和育苗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几年,以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为代表的鲆鲽类名贵鱼种工厂化养殖发展迅速,昔日国际市场上的“贵族”鱼类在中国迅速推向市场,变成了中国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