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油田建设有较大发展,山东省内胜利油田产量大幅度增长。为从速解决原油的输出问题,国家决定在青岛港专门开辟一条海上的运输通道,一场声势浩大的原油码头工程会战由此拉开了帷幕。今天播出的《壮丽七十年 托起城市荣光》带我们回到1976年7月,黄岛原油码头建成投产。
1972年初,国家石油燃化部函告交通部:山东胜利油田产量1975年将达到1500万吨,除炼油厂就地消化500万吨,通过山东、豫西油管外运500万吨,还有500万吨急需从青岛中转运往南京、茂名、上海等地。为从速解决胜利油田原油输出问题,国家决定在青岛港开辟海上运输通道,原油码头港址选定在位于胶州湾西岸的黄岛。
1974年2月,黄岛原油输出码头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在昌潍地区黄岛港口建设指挥部的组织领导下,开始原油码头工程会战。工程由交通部一航局设计院设计,交通部一航局第二工程处承建水工工程,先后有15个单位7000余人参加了施工建设。
黄岛油码头是中国自行勘探、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并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和材料建成的栈桥式码头。整个工程包括原油、燃料油、供水和污水处理四大生产系统,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实际投资为7600万元。工程分为水、陆两部分。年设计输油能力为1000万吨。
1976年7月,黄岛原油码头建成,9月投产装油,从试运行到正式投产基本实现一次成功。1976年10月17日,交通部高度评价油港建设:“这个油港建设速度快、工程质量好,为尽快改变中国港口面貌,发展中国海上石油运输作出了新的贡献。”
黄岛原油输出码头建成13年之后,1989年3月,青岛港务局油港公司在国内首次利用原油输出装置反输进口原油取得成功,从而结束了中国油港“只出不进”的历史。从此,黄岛油码头成为中国第一个能进能出、功能齐全的中转油港。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