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发朋友圈骂人被罚千元,这些内容千万别在朋友圈发

2019-08-07 13:48 来源:爱青岛

  如今,朋友圈早已成为人们分享生活点滴、心情随想的一个重要平台。然而,由于其公开性,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内容稍不注意便有可能引发侵权。

  近日,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法院判决的一起名誉侵权案件引发网友关注,这起案件的判决如下

  法院判决皮某立即删除1月30日在微信朋友圈中所发布针对柳某的不当言论,并于判决生效后3日内赔偿柳某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同时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表道歉声明(内容由法院审定)。

  那么在朋友圈发布的言论,达到何种程度,构成侵犯名誉权呢?

  这起案件也同时提醒我们,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很多事不是你想做就能做!

  这些内容一定不能发

  1、谣言

  在不掌握真实情况前,一定不可盲目散布、转发谣言。对未经核实的信息,不要随意转发,更不要故意“杜撰改编”,否则,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故意传播、散布谣言信息的,公安机关将依法严惩。

  2、谩骂

  如今,微信朋友圈就像是我们的“日记本”,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微信朋友圈上分享开心的事、吐槽不爽的事…….但如果你在微信朋友圈里骂人,那可是会给自己惹来麻烦的,严重时,甚至构成违法行为。

  3、公司敏感信息

  有些法律意识淡薄的人在朋友圈晒公司信息甚至机密文件、负责人隐私等等,以此来彰显自己在公司的地位,这样很可能会让同行掌握公司动态,甚至造成公司利益损失,属于泄露公司机密的行为,严重的属于违法行为。

  4、“违法违禁品”售卖信息

  微信在今年3月发布通知:利用微信个人帐号发布“违法违禁品”售卖信息的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微信安全团队将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坚决处理、严厉打击。

  哪些东西算作“违法违禁品”?微信给出了一些示例(不过范围并不限于此):

  5、金融借贷信息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微信个人帐号使用规范》的要求,微信个人帐号以任何形式发布、展示、传播各类金融借贷信息的,均需取得相关借贷业务行政许可,规范从事借贷经营业务。非法发放贷款行为,一经发现核实,微信平台有权依法依规对相关个人帐号以及聊天群组进行处理。

  所谓非法发放贷款行为是指: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以营利为目的,向不特定的对象出借资金,以此牟取高额非法收入的行为。

  另外,很多人喜欢随手拍照发朋友圈。但是,不少人没意识到,这些行为会间接泄露了个人信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很可能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危害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

  爱青岛提醒大家

  朋友圈要“讲文明”

  也要注意保护隐私

  【爱青岛综合整理,部分资料来源学会应急、百度经验、微信安全中心,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85702000删除。】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