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关注特别策划“加油,打工人”。在岛城大街小巷,各具特色的早餐店,用香味四溢的“音符”,唤醒睡梦中的城市。而早餐店的员工,就是这些“音符”的谱写者。每天,在太阳升起前,他们就开始一天的忙碌。一碗甜沫,几根油条,一锅热气腾腾的包子,温暖着行色匆匆的人们,也为这座城市注入活力。系列报道《加油,打工人》,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进吴兴路上的一家早餐店,看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属于青岛人自己的舌尖美味。
早上4点50分,当整座城市还沉浸在睡梦中,董永娟已经步行来到她工作的地方。
洗手、消毒,准备工作就绪,一天的忙碌正式开始。董永娟所在的这家早餐店主要经营甜沫肉火烧,而她的工作就是——包馅。
要想店铺一开门顾客们就能吃上口热乎早餐,各项工作一定得赶早。而董永娟并不是店里来得最早的那个,在她身后忙着和面的付升娟是每天第一个上班打卡的人。
看似平常的早餐店,却也有一套严格的操作工序和流程规范。和面、包馅、醒发、上锅,董永娟和同事们在这条流水线上各司其职,共同制作出唤醒味蕾的各色早餐。
一个个面剂子,经过董永娟的双手,揉搓摊平,包裹上各式馅料,变成圆嘟嘟的白胖子,随后被放置到醒发机里醒发。
5点44分,轮到烙饼师傅上岗。油锅预热,油温上升,将包好馅儿的剂子,整齐地码放到饼铛内,期间需要翻面一次,至于火候,老师傅们不用看表,拿捏得那叫一个准。
烙饼,算得上早餐店里最辛苦的工作之一。而李树才身上的黑色工作服,也成为他烙饼的特殊道具。
5点55分,第一锅热腾腾的火烧终于出锅。紧接着,早餐店的第一位客人也随之而来。
进入冬季,天亮得比较晚,再加上天寒地冻,来店里买早餐的人有所减少,早高峰也推迟了不少。
7点钟,天明亮起来,购买早餐的人络绎不绝。正如邵云峰所说,后厨从未停止忙碌。从5点上岗,董永娟手里的活就没放下过,一屉包完,另一屉接着开工。
今年30岁的董永娟,在这家早餐店已经工作7年,算得上这里的老员工了。她口中的习以为常,更多的是与前一份搞批发的生意相比而言的。在来早餐店打工之前,董永娟在批发市场做批发生意。
工作的历练,让年纪轻轻的董永娟早早学会了吃苦,也明白了奋斗的意义。
9点多,店里稍微清闲了一点。一碗炝锅面,成了董永娟的早午餐。吃完面条,趁着店里不忙,董永娟掏出手机,想看一眼远在老家的孩子。
视频那头的男孩是董永娟3岁的儿子,她还有一个6岁的女儿,两个孩子都在老家诸城,在青岛打工的日子里,孩子是她心中的牵挂,也是一路支撑她辛苦打拼、咬牙坚持的动力所在。
每次看到孩子的成长进步,董永娟都觉得自己的付出和辛苦是值得的。在青岛打拼生活11年,从批发市场到早餐店,尽管各有各的难,也各有各的苦,董永娟始终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家人孩子撑起一片小天地。对于崭新的一年,董永娟坚定的目光中满是希望和憧憬。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