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日)下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举措。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全市“十四五”制造业发展,对推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岛要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富有竞争力,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放在更大的坐标系中去重构制造业发展空间。
去年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对全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思路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研究。考虑“十三五”时期全市制造业发展基础,结合国家、省“十四五”有关设想和趋势,“十四五”期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全市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有效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和可持续发展五大能力,持续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重塑青岛制造业发展优势,再创青岛制造业发展辉煌,为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制造强国战略重要支点城市夯实基础。
在发展定位上,重点强化“三个一”,即“一提升、一主导、一领先”。
一是提升制造业在全市的基础地位。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和规模,统筹考虑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等总量指标,以及创新、质量效益、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等质量指标,推动存量优化提升、增量加速崛起。
二是争取区域产业集群的主导地位。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载体。“十四五”期间,青岛将发挥新发展格局“双节点”、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以及联通日韩的优势,推动胶东经济圈产业链群一体化,畅通产业链国内国际双循环,优选具备基础和增长前景的产业,高起点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胶东经济圈制造业龙头地位。
三是保持制造业融合创新的领先地位。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生态构建,日益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和强大动力。“十四五”期间,青岛将发挥工业互联网先行优势,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服务型制造,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向上承载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下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建设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推进先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共生、双向突破。
在发展路径上,重点“构建一个体系、优化两个布局、实施七大攻坚”。
一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
以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为主要方向,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迭代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
——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等技术集成创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补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短板,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船舶海工装备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创新药物、高端仿制药和现代中药,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植介入产品等医疗器械产业,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孵化和生产基地,打造国家重要的海洋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汽车产业,推动存量企业增产扩能,在青布局更多优质车型和优质资源。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和应用生态圈,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碳纤维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功能性膜材料,高端聚烯烃材料等先进化工材料,高性能和专用特种优质钢材等先进金属材料。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智能化换热设备、高端节能电机系统等节能技术装备,研发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海洋环境治理等领域环保技术装备及系统集成。
——迭代升级传统优势产业。
智能家电产业,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高端智能家电产品,引进新型显示等关键配套项目,建设开放式智能家居大数据平台,创建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超高清视频应用示范区,打造智能家电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高端化工产业,统筹推进化工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慧化、集约化转型发展,加快董家口和新河化工基地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化工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纤维、高档面料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形成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发展啤酒、葡萄酒、矿泉水以及功能性特色食品,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地方特色食品品牌,打造全国中高端市场领导品牌,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传感材料及器件、智慧医疗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原始创新突破,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二是优化存量引导增量布局。
以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都市产业园为重点支撑载体,优化提升存量、统筹布局增量,打造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内外联动、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
中心城区,依托人力、金融、科技、创新等要素资源集聚优势,充分挖掘主城区楼宇经济潜力,布局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建设都市产业园,全力推动工业设计、产品研发、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业务,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外围城区,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食品饮料、高端化工等产业领域生产制造。
优化提升现有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推动要素集约利用、实施园区整合提升,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指导各产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制订招商计划和产业集群发展路线图,打造工业招商承接载体,建立项目落地评价机制,引导鼓励符合园区主导产业方向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提升主导产业集聚度和区域协作配套水平。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合理增设产业集聚区,推动区域间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构建适应新动能培育、符合构建新型工业产业体系需要的产业空间新格局。
三是实施七大重点领域攻坚突破。
——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重点支持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原创性、系统性科学研究。加速培育一批平台高、团队强、机制活的新型研发机构,突破一批“卡脖子”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深入实施工业技术改造提升,加大技改综合奖补力度,激励企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提高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在全市工业企业中的占比,实现“需求牵引”与“技术驱动”的良性互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创新型企业成长为重要创新策源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持续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申建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探索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新机制,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技术市场,发展壮大技术转移机构,进一步拓宽技术转移渠道,激发技术成果转移活力,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
——聚焦“链基并举”,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夯实产业基础高级化。聚焦突破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围绕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全面开展基础能力评估,精准掌握产业短板、链条断点。持续推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加大对产业基础体系的创新投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产业基础创新能力高级化和产业基础质量高级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实施新兴产业“建链工程”,聚焦战略性新兴细分产业,招引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布局和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投资力度大的引擎性项目,加快产业链招商力度,推动产业加快崛起和体量扩容。实施优势产业“强链工程”,壮龙头、强配套、提能级,形成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汽车等产业集群效应,增强行业生态话语权。实施传统产业“稳链工程”,推动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高端化工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实现生产制造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产品供给向品牌化高端化转变、产业生态向特色化时尚化转变。实施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链工程”,发挥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畅通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
——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制造业高水平融合发展。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以及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加快工业设备连接、工业数据共享等制造业数字化标准制定,促进标准应用落地。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支持大企业构建协同制造体系,拓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推动全链条智能化升级。推进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发展数字化平台经济,重点培育一批工厂数字化改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智慧供应链等领域的专业化服务商。突破融合发展关键技术,推动大数据、VR/AR、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关键共性技术交叉融合发展。依托工业互联网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分行业、分领域定期发布工业赋能场景清单,整合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服务制造业能力。大力推进共享制造、柔性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形成高效协同、弹性安全、绿色可持续的智慧供应链网络。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都市产业,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引导再制造产业有序发展,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增长。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的企业群体。支持大企业大集团跨越发展,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参与全球竞争的生态主导型大企业集团,提升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效应。支持海尔实施“四年5000亿再造一个新海尔”发展规划;支持海信实施“五年3000亿倍增计划”;支持青啤实施“整合平台资源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战略,实现价值倍增。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扶壮培优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支持,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打造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隐形冠军”企业。引导大中小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模式创新、生态创新、共享创新”融通发展,形成多梯次企业培育发展模式。实施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培育品牌梯队、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品牌产业、创建品牌园区,促进制造业品牌提质增效升级。开展“品牌之都工匠之城”品牌宣传,构建“青岛金花”品牌生态圈,提升青岛制造品牌影响力。支持青岛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现品牌培育运营的专业化管理。开展青岛标准先进性评价,培育一批体现青岛元素的先进标准。
——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制造业发展的制度和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合作和竞争。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激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深化常态化联系企业和商协会机制,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建立涉企承诺政策主动兑现机制,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好有关培育具有全国、国际竞争力企业扶持政策措施。加强财政资金精准支持,结合财力优先统筹安排资金保障产业链重大项目建设,探索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支持供应链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发展,推动数字信息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强化人才引进制度保障。提高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话语权,加大海内外引进人才力度,持续做好顶尖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工作。实施大学生聚青行动,开发青岛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来青就业。聚焦重点产业链与重点项目,推动“局校会商”,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强化土地供应保障,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差别化用地机制,统筹区域能耗和环境容量指标,提升资源环境要素配置效率。
——加强区域合作,全面提升对外合作开放水平。加大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要素集聚等方面协调互动,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推动胶东经济圈产业链群一体化发展,打造“同群同网共融共赢”发展生态。更深层次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RCEP等战略,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巩固提升青岛制造市场份额。加快促进优势产业对外合作。借助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平台,主动链接日韩,打造人工智能“国际客厅”,探索推进双边、多边合作创新试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全球共建科创平台,加强境内产业园与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合作,搭建产业转移促进承接平台,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互促进。
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青岛制造业重塑新优势、再创新辉煌,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到“十四五”末,制造业在全市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集群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关键领域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初步形成;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制造业融合创新引领高地和胶东经济圈制造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强国战略重要支点城市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