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四五”:青岛要建设国家创新型标杆城市

2021-03-02 14:33 来源:爱青岛

  今天(2日)下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十四五”时期增强科技创新的重点目标和举措。

  “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成就,为“十四五”增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1.24万亿元、增长3.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3.8亿元、增长1%,高新技术企业总数4396家,约占全省30%,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1.77%。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跻身全国创新型城市第10位,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2019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1%,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4.2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4.3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381件。

  三是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科创母基金。至2020年12月末,青岛市在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家数同比增速连续两年全国首位,私募基金只数同比增速居全国第2位,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管理规模突破千亿达1039.3亿元,疫情影响下仍创出最高增幅。连续获评2019、2020年度全国最佳引才城市,第九次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榜单,居全国“双创领跑型城市”第10位。

  十四五时期青岛市增强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总书记在2018年6月来青考察时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撑,并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摆在了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省委省政府2021年工作动员大会上发出了以强化科技创新求突破的动员令,强调要以超常规举措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强力引擎。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发力创业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自主创新实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人才荟萃的青春之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努力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要清醒认识到,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不快仍然是制约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科技创新是“十四五”时期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市科技局必须集中力量、全力以赴争取交出一份令全市人民满意的答卷。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厚望重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通从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的通道,让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

  “十四五”期间青岛市科技创新重点目标和举措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立足于新的发展节点,我市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强化三大支撑,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家科技创新布局和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强化城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一是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挥青岛优势,引领发展我国在海洋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依托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打造海洋环境研究领域综合性实验基地,建设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全面开放、军民共享的综合性海上试验场,支持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大数据中心、综合观测网络,支持国家深海基地打造全国首个面向深海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发的多功能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创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智能家电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轻量化研究院、装备智能化研究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依托国内首座2万米高空轻型航空发动机整机试验台建设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加快山东能源研究院和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建设,前瞻性谋划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力争率先走在前列。

  二是建设一流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支持科研机构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不断增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在青设立以产业技术研发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鼓励驻青高校建设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兴化工、能源科技、农业科技等新兴技术和交叉融合学科,建设工业互联网学院、海洋学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塑造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聚焦中日、中韩、中德、中以、上合五大“国际客厅”,支持建设中德青年科学院、中德工业大学、中国—上合技术转移中心、中以跨境双核创新孵化器等高端合作平台。鼓励高校院所牵头发起或参与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与海外研发机构、科学家联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国(境)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等在青设立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支持高校院所、头部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争建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聚焦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一是在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海洋、新材料五大领域,培育若干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支持海尔卡奥斯打造国际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赛轮、海信、青啤等头部企业打造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取建成若干千亿级规模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创新高地。依托中车四方等骨干企业和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开展高速磁浮、智能化轨道交通系统等前沿引领技术研发,推进高速磁悬浮列车、新一代全自动市域快轨列车等新产品产业化。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新高地。依托北汽新能源、青特集团、国轩电池等企业和青岛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等机构,突破氢能与燃料电池、车体轻量化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技术,在即墨、莱西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依托中国船舶集团体系以及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等平台,在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深远海养殖等领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高科技产品,创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加速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疗器械和生物功能制品研发与产业化。提升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赛轮、森麒麟、双星、软控和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好山东省聚合物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怡维怡橡胶研究院等橡胶领域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领域配套的关键战略材料,培育高端软磁材料等标志性产品和头部企业。强化先进石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化应用,培育产业增长点。

  二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建立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促进科研仪器、实验设施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共享,持续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形成创新共同体。深化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壮大高企上市培育库,发挥上市服务联盟作用,支持企业与科创板、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优做强。引进高成长科技型企业。重点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空天海洋、信息科学等领域,强化“双招双引”与政策扶持,支持基金招商,超前布局未来科技产业。深化孵化器提升行动,打造标杆孵化器,建设企业孵化加速基地,推动海创汇、工研院、少海汇、绿天使、万国云商、柠檬豆、金海牛等本地优势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在北京、深圳等建设异地孵化器,持续举办青岛创新节、创新创业大赛、科创沙龙等系列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在建设创业城市的热潮中孕育更多科技型企业。在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建立离岸孵化基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青年创业空间,催生国际化创业企业。

  三是建设一流科技创新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院士创新特区。依托李沧区楼山后和国际院士港片区,规划建设院士创新特区,支持青岛高新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高地,支持蓝谷打造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典范,支持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支持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设立科技创新“自由港”。打造科教产融合园区。依托崂山国际创新园片区等创新资源集聚地,建设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特色鲜明、人才保障完善的一流科技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和强大科技产业集群。

  营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按照企业需求制定人才政策,给予头部企业人才定制权,实行“按薪定才”。搭建人才招聘e平台,扩大“蓝洽会”“海外院士青岛行”等引才品牌影响力,加快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面向全球招引人才。建立人才服务大数据平台,开展科技部外国人来青管理工作和外汇服务试点,建设“国际人才港”。

  二是深化科研管理服务改革攻坚。实行项目指南建议常年公开征集和指南定期发布制度。采取竞争立项、定向委托、组阁揭榜等方式组织重大科研项目,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更加注重成果创新性、先进性、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评价。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直接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实行无纸化申报。建立以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坚决查处学术不端和违背科研伦理的行为。

  三是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改革攻坚。发挥科创母基金和其他各类基金作用,吸引集聚国内外创投风投机构,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建立科技信贷“白名单”,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推动设立科技支行,大力推广“投(保)贷”等各类科技金融产品。深化国家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引进金融科技企业,实施“区块链+跨境金融服务”。

  四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攻坚。深化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区。推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和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市场化运营,形成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半岛科创联盟发展,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支持驻青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鼓励高校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开展技术转移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养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

  五是深化知识产权服务改革攻坚。实施专利导航工程,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开展国际专利布局,围绕重点产业培育一批核心技术专利(群)。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市建设,健全市场化专利运营机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维权行动,严厉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强化维权援助服务,加强维权援助中心建设。

  面向“十四五”,市科技局将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发扬“三牛”精神和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以项目化的方法推进青岛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