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交易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牛年青岛第一家上市挂牌企业。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出席上市仪式。
随着冠中的上市,青岛“资本军团”再度扩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已达46家。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青岛还有6家企业过会待发,27家企业在辅导和排队,储备力量充实。
上市公司,是所有市场主体中表现最出色的一批,他们或拥有技术实力、或拥有市场高占有率、或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而他们本身又成为资金的流向聚集地。
有不少专家认为,在观察城市时,更好地看到城市竞争的真实实力,那就看城市上市公司数量。因为,上市公司数量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市场经济活力、营商环境优劣,也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
这两年,青岛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不少、含金量十足的金融牌照相继落户青岛,青岛的国资也频频出手投资上市公司……青岛金融资本领域大动作不断,打破了“北方资本市场不活跃”的说法:
2020年,青岛全市金融业增加值861.8亿元,同比增长7.6%;
全市金融机构总数达到280家,集齐全部七大类金融牌照(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
建邦供应链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全国股转系统晋层企业;
全市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62家,数量首次超过厦门,居全国第11位,备案私募基金887只,数量较2018年翻一番,同比增速全国第二,基金管理规模破千亿大关;
青岛境内外上市公司总量达到59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达44家,总数反超烟台,位列全省第一,居北方城市第三;
接下来,青岛还将持续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活动,争取2021年新增上市公司10家以上。
这一系列资本市场动作的背后,是青岛打出一整套“组合拳”,从政策、服务、培训、思维转变等方面,让官员们具备创投思维,善用资本力量撬动人才集聚、推动创新创业。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推动企业角逐资本市场,背后传递出怎样的发展信号?
1
两天双上市
青岛资本市场新气象
在2月25日冠中生态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之后,海泰新光也将于2月26日在上交所上市。在城市以火热而急迫的状态开启发展模式的关键时点,青岛的资本市场呈现出了势头强劲的崭新气象。
其实,在牛年开局之际,青岛就连续召开两场与金融相关的座谈会。这就足以见到,在现代金融业这一赛道上,青岛引金融活水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与决心。
2月22日下午,青岛上市公司座谈会召开,近30家上市青企的董事长、负责人参加座谈,特锐德、海尔集团、青岛双星、东软载波等8家上市企业代表与市长率队的“一把手”团队面对面交流,分析行业难点,寻找破题路径。赵豪志对青企提出希望,要努力实现企业主业规模和公司市值“两个倍增”。
紧接着,2月24日上午,青岛市金融工作座谈会召开,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代表现场交流发言,对青岛金融的下一步发展建言献策。座谈会上,“2021年金企对接行动启动仪式”举行,以金融服务推动项目落地,以“金融血脉”强健青岛“经济肌体”。赵豪志强调,要将青岛打造成为财富管理高地和创投风投高地。
青岛上市公司数量的快速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大,离不开金融环境的优化、金融治理的加强、金融生态的打造。
青岛两天内两家企业上市,三天内两场座谈会举行,正是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斗姿态,加速迈进现代金融产业,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2
资本逻辑与资本生态
对趋势最敏感的是资本,毕竟资本以投资趋势为生。当它们扎推投向青岛的时候,意味着在资本眼里,青岛代表着未来,机会满满。
善待资本、善用资本,就要打造一个愿意用资本成全创业创新的生态。无论是“创业之城”还是“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皆是要成全四海不畏风险的智者成长、成功。
青岛高高举起建设全球创投风投中心的大旗,诚邀“全球合伙人”,也是基于这样的资本逻辑,引得国内、国外头部创投风投机构纷至沓来。
“用我的风险去成全你的创新”,资本云集的青岛为科技创新注入新鲜“血液”,也让青岛金融的现代气息更浓厚,为创业之城带来更多元的资本。
青岛创新创业热潮也反哺给资本更多机会。毕竟,资本是逐利的,再好的城市也要有好的投资项目、好的产业基础才能有投资的方向。而且疫情的冲击,也让互联网泡沫的隐忧与实体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石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2020年,青岛汽车、家电、轨道交通、机械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全面起势,卡奥斯平台链接全省8.2万家企业。青岛正在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而这个过程产生的开放场景、转型升级等企业和项目需求,对资本来说,就是绝佳的机会。
而且,信息不对称、风险因子计量、产品更新、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等问题,让金融对科技有了更多需求。青岛2019年获批国家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城市,2020年成为国家第二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政大力培育和引进金融科技市场主体,积极开放金融科技应用场景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展数字金融服务,加快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的“资金链”。
3
数量领跑、市值偏低?
高企上市助推青岛资本角力
从领跑全省的数据来看,2020年确实是青岛资本市场的“IPO大年”,不仅冲劲迅猛,“后备军”也十分充足。但要注意的是,这份傲视全省的“厚家底”,放在整个北方、整个中国纵览,对资本的利用效率还是差强人意。
南北经济对比,一直是热门话题,其中山东被诟病已久的原因之一,就是上市公司市值偏低。截至2021年2月19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4285家,平均市值为217.66亿元;山东省上市公司233家,平均市值为168.89亿元,比平均值低出48.77亿元。细分之下,其中的190家上市公司市值低于A股平均线,占比81.55%。
回看省内,横向对比下的青岛虽数量占优,但质上仍有欠缺。在《2020年山东上市公司市值百强榜》中,青岛共有7家企业跻身千亿俱乐部,分别是万华化学、海尔智家、中泰证券、歌尔股份、潍柴动力、青岛啤酒、中航沈飞。市值排名前十的鲁企中,济南数量最多,有3家,青岛与潍坊各2家,烟台、威海、德州各1家。数字账面好看,可单就上市公司市值而言,截至2020年底、青岛44家上市公司市值累计7126.01亿元,比照烟台上市公司8130.86亿元市值相差近千亿元。
差在哪儿?问题出在产业结构上,而这个结构性的症结不仅是青岛的“坎”,同样是继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对山东省需要解决的难题。因为如果看青岛上市公司分布的话,会发现多集中于制造业领域,这与青岛城市“实”的家底相关,但是对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创新才提高竞争力,占据技术制高点、改进产品质量从而增加产值,因此,金融的发力点不能只看是不是实体经济,用资本的力量助力攻克产学研转化的短板、提高创新能力、增加“四新”经济产业比重,才是根本举措。
令人欣喜的是,青岛正在困局下积极寻求突围。2020年,青岛新增过会及上市公司有17家,其中15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88.2%。一个“新”字就是青岛突围的底气——仅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而言,青岛在北方城市中仅落后于北京、天津,排名前三。
虽然高企数量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并不能代替全部,但高新企业多,却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是高质量高效益的。从长远竞争力来看,高新企业数量也意味着充足的发展后劲。此外,青岛也积极发起了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培育上市高企显然是这个攻势里最重要的攻坚任务,前景让人期待。
用资本力量助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在青岛的路径正越发明晰。期待金融活水激荡的青岛,资本军团强势出击,金融产业乘势而起!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