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何没突破预估的“2.8万亿”?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GDP的确认一般包括了预估、初步核算、最终核实三个步骤,其中预估只是一个大概估量,略微偏高或偏低均属正常。今年的预估值偏高,一定程度上与其社会消费全年增速未转正(-5.2%),和四季度投资、外贸增速有所放缓有关。第二个原因,在于南方城市、尤其是广东城市对于GDP的统计一向较为务实,很少因数据好看而“注水”,佛山和东莞都曾在众望所归下止步于万亿的门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实际上,深圳过去一年的成绩已十分亮眼: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万家,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高达72.5%和66.1%,均位居全国前列;进出口总值迅速转正,全年增速2.4%,出口规模连续第28年居外贸城市首位;在减负让利1100亿元的基础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同比增长2.2%,增速在一线城市中居首。
重庆今年GDP能超过广州吗?
从经济目标来看,广州与重庆步调一致。2020年广州与重庆的GDP分别为25019.11亿元和25002.79亿元,差距仅有16亿,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2021年,它们定下的增速目标均为6%以上,如果完成情况都差不多,那大概率还是相互纠缠的情况。
从产业现状来看,广州与重庆各有优势。广州以电子、汽车、石化为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飞速发展,为广州带来新的增长力量。重庆以电子信息、汽车为支柱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以两位数的增速高速发展。
从政策优势来看,近两年重庆势头更为强劲。它既有正省级的超高地位和来自国家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也有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多个国家战略的鼎力支持。广州的优势在于其正在获得省政府的重视,广东将“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曾对搜狐城市分析,“未来成渝毗邻地区、乃至整个西部腹地的合作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会成为重庆在双循环格局下对内、对外的两大抓手,进一步助力经济腾飞。”
近年来,重庆在进出口和消费这两项关键的经济指标中增速都高于广州,对内、对外的优势已开始显现。投资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相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重庆的工业化尚未完成,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还有相当大的投资空间。
增速相同,无锡为何却被青岛反超?
2020年,无锡与青岛的GDP实际增速都是3.7%,但原本比青岛高出110亿元的无锡,最终却被青岛反超了30亿。这个结果是如何形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城市去年生产了100部手机,每部增加值1元,则去年GDP为100*1元=100元。今年生产了200部手机,成本不变,手机涨价,每部增加值达到2元。那么,今年的名义GDP为200*2元=400元,名义增速300%。今年的实际GDP为200*1元=200元,实际增速为100%。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具体到青岛和无锡,青岛2020年GDP名义增速为5.61%,无锡为4.37%,但两座城市的实际增速却均为3.7%,说明青岛的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也相应更高,即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更高。
天津会跌下“北方第二城”吗?
从三座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天津在地域面积、城市规模、人口、GDP总量、产业结构、财政、外贸、资金、企业和教育方面均优于青岛和郑州,且优势不小。但在消费方面上天津略逊一筹,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也逊于青岛。
在新兴产业方面,青岛的优势开始显现。近两年,青岛瞄准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已形成了涵盖软件与系统集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全生态产业链。2019年,青岛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已超过30%,天津、郑州则仅有20%左右。此外,青岛的独角兽企业也位列全国第七、北方第二,创新能力不可小觑。
但也有专家旗帜鲜明地看好郑州。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耿明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未来郑州超过天津,成为北方第二大都市的可能性非常大。郑州是整个北方内陆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拥有最广阔的腹地。随着畅通内循环、消费拉动增长的阶段到来,郑州这两大优势必然会带动要素的持续、大规模聚集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张。
尤其在城市规模扩张方面,郑州更具优势。相比于天津和青岛来说,郑州的总面积和市区面积都较小,且1个县和5个代管县级市所占面积高达86%,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十四五”期间,郑州若通过撤县(市)设区实现内涵式扩容,虽然经济总量上短时间内不会大幅增加,但城市发展必然会更统一高效,经济发展也有更大提升空间。
郑州与长沙的GDP之争有何玄妙?
自改革开放起,郑州与长沙之间的“中部第二城”之争就没有停止。它们以千禧年为分界,形成了两大阶段——2000年之前,除了1988年以外,郑州的GDP总量都高于长沙;2000年之后,除了2004年和2019年,长沙的GDP总量都高于郑州。
2019年,郑州以15亿元的微弱优势反超长沙,令许多网友颇感微妙。首先,长沙与郑州曾先后调整自身的GDP数值。2017年时长沙与郑州之间的GDP差距还达到1341亿元,但后来长沙主动下调了其2017年的GDP数据,郑州又上调了其2018年的GDP数据,因此,两城之间的差距在2018年时已缩小到300亿元左右。
其次,2020年郑州公布GDP总值的时间比长沙晚了半个月。一般情况下,各大城市都会在年初的1、2月份公布上一年的GDP,长沙一般会晚一些,在2、3月份左右。去年长沙在3月18日发布了2019年的GDP,郑州则到了4月3日才发布,最终以15亿元的微弱优势反超长沙,时隔十余年重回“中部第二城”的宝座。
东莞之后,谁有机会率先突破万亿?
通观近几年已突破万亿的城市,发现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点: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主导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常住人口规模达到千万左右,人口净流入趋势明显。
以上5个城市中,最有机会率先突破万亿的,应该就是烟台和常州。首先,它们的GDP已超过7800亿元,比其他城市超出了500亿元以上,起跑线就高出一大截。其次,它们都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烟台紧邻青岛,是胶东经济圈的“二把手”,胶东一体化发展更是获得了山东政府的大力支持;常州则紧邻南京和无锡,在沪宁、沪杭和宁杭经济带形成的核心发展区中,恰巧是“棋眼”所在。
第三,烟台和常州已处于产业转型基本成熟的阶段。烟台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与大健康等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6%。常州则布局了智能电网、轨道交通、太阳能光伏、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十大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超过50%,经济发展动能强劲。
为何西安经济增速最高?
首先,西安去年便提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目标,并出台多项利好实施招商引资。2019年,西安引进内资3114.4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3.54亿美元;2020年,这两项数据又分别增长到3748.1亿元和76.77亿美元,创下近年新高。这从西安近两年的“三公”经费安排中也可略窥一二:西安公务经费不降反增,“主要是全市各级部门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当然,招商的成绩也十分亮眼。2020年,西安新增10家境内上市公司,包括派瑞股份、中航富士达、中天火箭、康拓医疗、同力重工等,一举刷新西安年度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的历史纪录。一批高技术制造业项目,如三星二期二阶段、恒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一期)等,带动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0.6%,拉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9.5个百分点。
其次,西安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布局已逐渐进入正轨,利用自身科创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瞄准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6大支柱产业,以及人工智能、机器人、5G技术、增材制造、大数据与云计算等5大新兴产业。2020年,西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速都达到两位数以上,已颇见成效。
江苏有机会超过广东吗?
近20年,江苏与广东之间的GDP差距,呈现出逐渐拉大又缩小、然后再度拉大的过程。在2000-2008年,江苏与广东之间的差额从2000多亿扩大到5800多亿;此后逐渐缩小,到2015年再度缩至2000多亿;近年来又逐渐拉大,到2019、2020年已相差超8000亿。其差额所占比例,整体上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广东的优势非常明显,那就是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力度更快更强,高新企业、投资、消费、外贸、财政、资金总量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优于江苏。粤港澳大湾区红利多多,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和佛山、东莞两大万亿、准万亿城市的实力和吸引力俱强。但广东的“偏科”也十分严重,除了广深佛莞之外,其余17个地级市GDP均不足5000亿元,全省一半以上的城市排不进全国前百。
江苏的优势与劣势也十分明显。江苏整体发展极为均衡,万亿GDP城市就有4个,其余城市GDP也都高于3000亿元,是唯一一个所有地级市均位居前百的省份,且人均GDP连续12年全国居首。但它的“龙头”城市不强,更多地依靠上海的带动和辐射。高等教育实力强劲,但人口吸引力却远不及广东。
除武汉外增速最低的大连,还会再跌吗?
大连的城市定位,经历了上世纪末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和新世纪初的“回归重工业路线”,到近些年又改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现代产业聚集区”,与其他沿海城市反向而行,错失了20多年的发展机遇。
如今,大连的港口经济已出现明显下滑,大连港的货物吞吐量由全国前8跌至10名开外,被日照港、烟台港等港口超越。同省的营口港因距离沈阳-抚顺一线更近,分流了不少货物,临近的天津港、唐山港、青岛港更是竞争激烈。另一大支柱产业旅游业虽然发展不错,但实在难以支撑整个大连的纵深发展。
哪座城市居民幸福感最高?
以各大城市2019年的常住人口来计算,2020年GDP30强城市中人均GDP最高的10座城市分别为深圳、无锡、苏州、南京、北京、常州、广州、上海、杭州和宁波,人均GDP均超过了14万元。从地区分布上来看,长三角独占7城,珠三角占2城,京津冀有1城。
若要看可支配收入,那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10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苏州、杭州、广州、宁波、南京、深圳、无锡和温州。长三角依然独占7城,只是人均GDP较高的常州换成了温州。
总体来看,一线城市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强市居民幸福感最高,这与它们的经济实力也较为匹配。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这些城市既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彰显了自己的温度。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