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猷已定风雷起,正是扬帆搏浪时。
山东两会还在进行中。过去的“十三五”时期,对山东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一方面,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深度调整期、瓶颈突破期、动能转换胶着期“三期”叠加,山东迫切需要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开局“十四五”,山东站在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2021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圈定在“十四五”时期要全力办好的“十件大事”,确定2021年要聚力攻关的重点方向。这就要求每一座城市,拿出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的担当和作为。
图片来源:齐鲁网· 闪电新闻
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中定义城市的坐标,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是事关城市未来的关键。2月2日下午,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参加青岛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青岛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上,在科技创新、实体经济、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四方面也有了更为明晰的破题路径。
在2021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已“领”到任务,发挥好辐射带动的龙头作用,就需要拿出“硬核”力量,承载国家战略,服务全省发展,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01
发展新格局中的青岛定位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岛的重任,也是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心之一。
观大势,谋全局。青岛在大循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双节点”作用,叠加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CEP签署等一系列开放机遇,青岛责无旁贷要在新发展格局中率先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坚持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青岛,在开放门户枢纽、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等功能的强化上,正在加紧布局:
2021年1月18日,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开工建设,“拥抱胶州湾、融合港产城、联动陆海河”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青岛徐徐展开;
1月19日,山东港口青岛港“一带一路”及RCEP航线正式首航,山东港口将全面构建起“辐射日韩、连接东南亚,贯通印巴、中东地区并连通欧美的远洋干线”国际中转大通道;
1月27日,胶东国际机场完成试飞,为青岛配置全球资源的“国际客厅”的打造提供更大依托;
1月29日,2021年青岛海关工作会议召开,根据海关总署部署,青岛海关将于今年牵头开展黄河流域九省区海关关际合作,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通过畅通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支持内陆无水港建设,打造一体化陆海通道;
1月30日,“齐鲁号”欧亚班列鲁欧快线(胶州-杜塞尔多夫-鹿特丹-伦敦)首班顺利开行,截至该趟班列发运,“齐鲁号”欧亚班列今年已累计开行超百列,城市间线路增加至41条,可以直达“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46个城市……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仅被写入2021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在“项目落地年”的大力实施过程中,落地为高能级开放平台的建设,落实为青岛在国际通道的打通、枢纽作用的凸显上。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青岛正在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02
齐鲁新开局中的青岛作为
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对于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山东来说,能不能在科技创新上找到更多答案与可能,不仅关系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更是关系到在高质量发展上有多少话语权。
根据山东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山东省拥有各级孵化载体近千家,省级以上600多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1家,众创空间24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20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有望超过1.4万家。
从济南到潍坊,从潍坊到青岛,一批新科技、新技术为代表的高新企业,正在成为工业大省腾笼换鸟的内生动力。这其中,青岛正在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020年,青岛高新技术企业共4396家,占全省的比重为31.4%。山东独角兽企业达13家,其中有10家在青岛,位列北方第二、全国第五,总估值为197.87亿美元。根据2020年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和评价报告,青岛进入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行列。
青岛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前不久,2020年青岛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名单公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统筹布局、权责统一”的原则探索创新创业组织新模式,通过建设5家市级别共同体,计划突破相关行业关键技术100项以上。
而且,青岛创新创业生态正在不断完善。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46个,新引进高校科教机构21家,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加快建设,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000家,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408项,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突破50%……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所需要的元素正在加速集聚。
更重要的是,青岛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赋能本土企业,更是为了让创新创业的力量辐射更广的区域。在“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里,青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领头作用。
在胶东五市的合力之下,胶东经济圈一体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着,一系列产业领域、机制合作、服务互通的常态化、制度化成果,都在加速落地:一体化的交通,为人、财、物等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产业、医疗、教育、金融等方方面面的合作协议,加速了经济交融互通的制度破壁。
青岛,理应担负起“龙头”的责任,以一体化的思维和视野,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力争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
03
产业新版图中的青岛布局
在疫情冲击下,双向开放的青岛,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12400.56亿元,比上年增长3.7%,跑赢了全国2.3%和省内3.6%的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下,展现出了明显的上升势头——拉近与标兵的距离,拉开与追兵的距离:
青岛与宁波的差距,从2019年的243.81亿元,缩小到2020年的8.14亿元;
青岛与无锡,则从2019年的落后111.01亿元,反超为2020年的领先30.08亿元;
近年来紧咬青岛的郑州,与青岛的差距则从2019年的151.61亿元,扩大到2020年的397.56亿元。
回看青岛全年的经济图谱,与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都呈“V”形走势。一季度同比下滑,从二季度开始恢复正增长,第三、四季度迅速爬坡。这其中,外贸、出口反弹明显,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战略性新兴产业——涉海科研机构、信息技术产业特色园区、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特色园区等表现出持续增强的发展后劲,这都为青岛的产业优化升级做好了蓄力、储能。
而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青岛看到了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力,更看到了制造业不可替代的压舱石作用。2020年,青岛工业增加值4361.56亿元,比去年虽有3.0%的增长,但GDP占比只有35%左右,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并不靠前。如何做大做强工业?如何借此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吸引外来人口、助燃城市发展动能?就需要用新的路径来擦亮“青岛制造”这块金字招牌。
2021年是青岛的“项目落地年”。1月初,青岛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公布青岛市2021年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正式亮出新一年度重点项目建设的“作战图”——300个项目精准对应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3条产业链,总投资6454.1亿元。
这样的高效匹配,就是要紧紧抓住实体经济这个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抓好主导产业壮大、重点企业倍增,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工业强市”。
诚然,数字经济大趋势下的工业强市,离不开工业互联网的赋能。先试先行敢闯敢试,2020年青岛紧紧抓住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用新技术新模式为百业赋能,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2021,青岛还将继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布局未来才能更好地站在当下,找准定位才能坚定地阔步前行。国家战略与时代机遇赋予了青岛这座城市以全新内涵。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在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认清使命与担当,青岛正在用开拓创新的气质与求真务实的作为,开启城市的宏阔未来。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