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跌宕起伏但也百折不挠的2020年后,在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山东要谋划航向,青岛要在山东的大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对山东寄予的希望,也是山东近年来谋定航向的遵循。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岛的重任,也是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心之一。青岛正是在这份历史重任里锚定了自身定位,紧锣密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去年是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的期满履约之年,从数据来看,山东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在疫情和外贸的叠加因素下,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三;经济增量为2061.5亿元,位居全国第四;经济增速为3.6%,跑赢了全国的2.3%。
青岛也在落实省委八大发展战略、强化开放门户枢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搞活一座城”中,成为了山东亮眼成绩的拉动力量:2020年,青岛经济总量达到1.24万亿元,增长3.7%,反超无锡后城市排名上升1位至第13位。
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三年约满后,一个五年之约静候前方。青岛作为山东的经济龙头,顶上开放创新改革的最前沿,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用自己的实践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破局探路,必然责无旁贷,必须破釜沉舟。
1
破局新旧动能转换
培育“四新”经济
山东GDP增速能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离不开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推进。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提升济南、青岛、烟台核心地位”,其中青岛的任务为“打造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
2020年的山东两会上,“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畅,‘四新’经济规模偏小、比重较低”也作为首要的发展问题摆在了眼前。因此,如何结合城市本身的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回答山东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迫切需要青岛这座经济龙头城市去破局。
方案批复以来,山东淘汰落后动能、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从质量结构、到体制机制、再到发展环境进行系统重塑;青岛也将2020年的发力方向与2021年的发展任务,放在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上。
2020年,青岛“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2%,北汽整车制造总部基地、美锦氢能科技园、上海电气风电产业园、钢研新材料、集成式智能传感器、惠科半导体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或建成投产, “四新”经济的加速成长正在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持续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青岛用“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打法,助力山东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2020年青岛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预计超过20%,工业互联网正是带动技改投资逆势猛增的关键所在。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已链接企业近70万家,较2019年增长133%;服务企业6万余家,增长40%;链接10万多名开发者,增长203%。山东省有8.2万家企业链接卡奥斯平台,仅在青岛就赋能近3000家企业,贡献新增工业产值110多亿元。
2
破局高质量发展生态
发力改革、开放、创新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变局与危机中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山东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的必答题。
2020年7月21日举行的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干杰在担任省长后的首次讲话中提到,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力深化改革,强力扩大开放,强力推进创新,强力优化布局,做到提速提效。
2021年2月1日开幕的山东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也明确指出,要统筹协调全省政协组织的力量,以“实施创新驱动,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集中开展专题调研,围绕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领域遴选重点提案并开展督办,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每一座城市在山东大局中找准定位,在国家战略需求中找准落脚点。青岛正在沿着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道路,踏稳节拍,以更加有力的改革动作、更加明确的开放优势,充当山东经济发展的核心角色,支撑起中国北方城市崛起的关键支点。
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对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46个;新引进高校科教机构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000家;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408项;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突破50%;迈入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行列,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榜单前10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前10强。
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就要把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2020年,青岛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
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市属企业整体混改率达71%;充分尊重企业的创意创新创造,民营经济完成税收、吸纳就业占比分别达66.8%、82.6%;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
高水平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高水平开放与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充分链接,才能更好地开发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扶持新业态、打造新模式。2020年,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6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8.2%;从贸易对象看,对东盟进出口增长27.2%,对欧盟、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9.7%和14.9%,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6.3%。青岛建成的7个国际客厅,已有120多家对象国官方机构、商协会入驻或达成合作关系,双向开放的青岛,正在为全球提供配置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开放平台。
3
破局现代治理能力提升
助力提升山东软实力
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在2020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聚力流程再造,培育优化‘少高优强’营商环境”。
根据山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流程再造的指导意见》,流程再造要突出体制变革,注重根本性。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既着眼解决流程背后的权力配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问题“根结”深化再造,又强调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改革。
流程再造在青岛的落地实践之一,就是13个产业专班的成立。
青岛对照山东“十强”产业,成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现代海洋、高端化工、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高效农业、高端装备等产业等13个产业专班,既对应省“十强”产业,又涵盖了青岛优势产业。13个产业专班建立了“五个一”工作协调机制,即1名市级领导同志牵头,1个专班推进,1个智库支持,1个协会搭台,1个银行助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服务理念、制度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同样也是山东重塑自身软实力的重点攻坚领域,也是青岛的改革创新的主要战场。
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行政权力事项149项;除特殊事项外,市级依申请行政许可事项100%实现集中办理、100%网上可办。对标京沪深等6个城市1000余项新举措,青岛梳理形成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的详细任务对标一览表,推动实现企业开办“零费用”、二手房转移登记与水电气暖过户同步办理等政策落地;推出应对疫情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审批提速举措15项,为80余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公布涉企服务容缺受理事项487项。完善“政策通”平台,目前已汇集疫情防控、创业创新等政策信息7000余条;全国首推“无感审批”20项,分别推出“智能审批”“全市通办”事项414项、699项,延拓“不见面审批”事项至4253项,超半数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即来即办”。
提升山东发展软实力,青岛要走在最前排。
日新月异的时代命题,给城市带来了形势迫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阶段的风口机遇,需要每一座城市以更高格局去谋划和落实发展任务。变局中召开的山东两会,正需要青岛作为山东的经济龙头,观大势、谋全局,先行探路,再启征程。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