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热闹的春节临近,回家的脚步也更加急切了。
时光的列车载着无数国人,走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春节“大迁徙”。
1980年1月11日,现代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从此,“春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繁的一个关键词。
那些年,拥挤嘈杂的人群、慢吞吞的绿皮车、彻夜排队买票累得睡着的小伙子、心急地从车窗钻进车厢的小姑娘是我们对春运的原始记忆。
2020年,“春运”40年了。40年,我们长大了,父母变老了。40年,我们回家的速度变快了,回家的方式变多了。
唯一不变的,是每一个游子穿过人潮、归心似箭的心情;是每一个异乡客满怀深情,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个感动的瞬间。
2020年春运的大幕已经拉开。在这场长达40天时间、预计30亿人次参与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中,无数个回家的故事,勾勒出一个个流动中国的图景。
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回家”会成为接下来这些天人们的关键词。一年的收获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家人诉说。
有梦不觉风雪寒,思乡不惧路途远。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一个久违的拥抱,幸福不经意间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世间所有的团圆,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卸下过去一年的所有包袱与烦扰,重新加载人生的真情与目标,向新的一年继续进发。
春运,也是观照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迁和发展进程。
很多年轻的进城务工人员,已经会用手机娴熟地上网购票;绿皮车渐成历史,买得起动车、高铁票的打工者越来越多。不少企业办在家门口,青壮年离家打工意愿在下降。越来越多的城市义务教育对外来务工者子女开放,留守孩子可以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城市生活……
未来,如果农村更加繁荣、农业更加高效;如果在城镇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中,稳定就业有更多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有更多支撑;如果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不再悬殊……那么,30亿人次背后的春运难题,就有了从根本上破解的钥匙。
春运来了,春节也就不远了,亲人相聚的日子也近了。祝愿春运路上的每个人,都能顺利返乡,过一个团团圆圆的春节。(“青岛观”摄影师 李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