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从“全国首家“到民生“痛点” 零工市场困局难破

2020-01-16 20:21 来源:爱青岛

  城阳区铁骑山路王沙路路口是一处远近闻名的马路零工市场,高峰期每天有上万名务工人员在此揽活靠活,不仅影响周边环境、严重扰民,还导致了交通拥堵、安全堪忧。多年来,市民持续反映,相关部门持续治理,扰民难题却陷入年年治、年年治不好的尴尬。民生“痛点”为何如此久治难愈?

  1月11日凌晨5点,记者来到铁骑山路王沙路路口的这处零工市场。虽然临近年关,天也没亮,这里已聚集了几百名务工人员,一有招工的车辆或人员出现,就迅速聚拢上前。记者注意到,双向四车道的铁骑山路,被靠活揽活的务工人员占据了两个车道,过往车辆只能逆行通过路口。

  附近居民张先生:最多三万多人,从这到那得有两百多米,整个是满满的人。车是别想走,从那过来的车都得从这拐弯,逆着行,一个人跟一个人站着,他怎么走得开。去年车祸就撞倒六个人,大车就没刹住。

  执勤交警:每天都过来(维持秩序),风雨不误。(记者:一般都几点来?)基本就凌晨五六点钟,反正人挺多的,我们一走,马上这人又来了。

  零工市场的“副作用”不止是交通安全隐患。记者注意到,跟随人潮同时出现的,还有路面上大量的塑料袋、烟头、饭盒等垃圾,与路口“创建文明城市共享城市文明”的标语内容形成反差。对此,环卫工人也颇有怨言。

  环卫工人:我早晨五点半就开始干,干到八点,得使劲忙,天天这个样,没有好的时候,垃圾箱都盛不了。

  零工市场的存在让周边居民和来往驾驶员备受困扰,多年来不断地进行投诉和反映,希望解决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这处零工市场最早出现于2000年左右,并迅速壮大,但弊病也迅速随之而来。在相关部门推动下,2008年,由市场所在的王家曹村社区出资,在此建起国内首家农民工人力资源市场,可容纳上千人求职,非法劳务市场转变成正规劳务市场,减轻了周边的交通、环境压力。2014年,这处市场的升级改造与市北区零工市场建设,一并纳入当年市办实事。升级后,市场功能更加完善,可以满足3000名务工人员进场。

  城阳区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当时有专门的人提供管理,免费提供服务,让他们往里走,但是他们养成的习惯还是什么,不进去,就是愿意在马路边上站着,找活更方便一些。市场经营了一段时间经营不下去了。它当时达不到市里的标准,就享受不到补助,再加上那个地可能是村里的,这个房子不是咱政府的,是社区的,光做公益性的也没有任何收入,他就租给养老机构了。

  于是,当年的“国内首家农民工市场”被一家医养结合机构取代,零工市场又彻底回归马路,新一轮投诉再次掀起。为此,相关区市、部门多次展开专项治理。2018年10月,城阳区政府曾表示,“将彻底取缔这一自发形成的劳动力市场”;2019年7月,城阳区相关负责人承诺“在开展联合整治的同时,由区人社局牵头,尽快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就近选址,设立政府公益性灵活务工市场”。但是,这一设想的落地变得更加谨慎。

  城阳区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因为在前期有过市场,但是人不进去的尴尬情况,现在对市场怎么建、建在哪,一直在这探讨这个事。下一步我们就是想依托街道,让各个街道都分别建个市场,但是这些人我怎么能把他给引导到市场存在很大的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零工市场乱象背后,是市场需求的长期存在和用工氛围的日益浓厚。仅靠管理手段,必然治标不治本。

  务工人员范先生:能撵走吗?即墨、海阳都到这来拉人(招工)。

  附近居民张先生:这个农民工市场,它形成这个环境了,多少年了,十几年,青岛市的人一般都往这聚集打工吃饭,农民工也是没办法,你撵走了,他转着又回来了,他挣不着钱不行。

  务工人员:政府应该给个大点的空地,有专人管理的市场,有秩序,这样对人、对农民工、对什么都好。

  一方面是老市场被改做他用,一方面是“野生”零工市场扰民不止,多年治理无果。这道陷在治理乏力、投诉不断、多方都难满意里的城市难题,俨然成为周边区域的民生“痛点”,何时才能有效解决呢?

  本台短评:要用市场化思维破解民生“痛点”

  马路零工市场的长期存在,证明有其市场需求,但其暗藏的隐患也需引起重视。面对这一沉疴顽疾,政府部门耗费了大量公共资源和精力,其结果却并不理想。相关部门只堵不疏的传统思维,显然不合时宜。要实现标本兼治,更需要用市场化的思维实现破局,需要通过推进治理现代化,来实现守正创新。只有深入剖析市场肌理,了解供需双方需求,建立高效规范的对接渠道,才能破解“痛点”,打通“堵点”,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问题。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