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青岛来说,冬储大白菜是段难以忘却的记忆。那个时候,每到冬季,全家老幼便开始忙活起来,准备冬储大白菜。仲家洼的院子里,家家户户都提前购买储存了一堆堆的大白菜,俨然就是一道特殊的“风景”。计划经济年代,买菜、晾菜、储菜,确实就像是一幅繁忙而有致的风俗画。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的“当家菜”已成为“平常菜”,但那些苦涩却又温馨的珍贵时光,却将长久的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那个年代没有蔬菜大棚,一年只有冬天出白菜,菜店里能买的菜也是极少,每年冬天唱主角的除了白菜就是萝卜。因此过去在冬天存储大白菜,对每家每户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一棵棵普通的大白菜,也是这座城市的人们一整个冬天的念想。
那时买大白菜的场面可以用壮观来形容。我家划片的供应点是现在的宁夏路大桥下的“菜市”,那时还没有建大桥,从“菜市”到桥底的“小桥”位置,店铺不少,还是很热闹的。买大白菜的时候,一大早,“菜市”门口的大白菜就会一溜排开,白菜旁放着数台大磅秤,大家都会自觉地在磅秤前迅速排起长长的队伍,每人手里都拿着副食本。
那时的白菜两分钱一斤,很多住家都会全家出动,推自行车的、拉钢铃车的、有条件的家里会拉着地排车,成麻袋地买白菜。因为一次一般都拉不完,就会留下孩子看着白菜,大人一趟趟的往家拉,我家一般就是我留下看着白菜,父亲和哥哥来回的跑。
冬储大白菜并不是把白菜拉回家就完了,晒、放、倒,哪个环节都不能缺,样样都是“技术活儿”。晒菜讲究晚上收拢、早上摊开。等到大白菜外面的帮子晒蔫乎了,去掉黄叶烂叶,再用绳子捆上一道箍,使得菜帮子不易掉落。然后将菜根朝里,靠墙一棵棵码放整齐。第一层码放好了,在菜上放两根细木条,然后再码第二层、第三层,这样垒起的白菜垛就能透气。最后用旧棉被、旧毛毯把菜垛包裹严实。等到白天有太阳的日子,要提溜着菜根逐颗取出白菜,发现有哪棵菜不好了赶紧拿出来先吃。
我们一般都会踩着凳子或梯子,把白菜发到屋顶上,放置阳光底下晒太阳,日落前再赶紧一棵棵捣腾回去。用这样的方法储存大白菜,基本上能接上来年的春菜上市,那时候去掉的烂叶黄叶也不能扔,会剁碎了喂鸡、喂兔子,一点也糟蹋不了。
那些年月的冬天是天天吃白菜,一棵白菜,炒着吃、熬着吃、拌着吃,翻来覆去,吃烦了也没办法,因为也没什么可替代的,那时,每天想方设法、变换花样加工白菜,也是母亲的一种烦恼了。再就是缺“油水”,缺少猪肉油水的白菜也确实不好吃,但猪肉同样也是要凭票供应。那时候,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菜猪肉馅的饺子,如果能再吃上一盘白菜心拌海蜇皮,就更美了。
冬储大白菜,在很长一段日子里,仿佛就是我们的一种入冬仪式。沧桑巨变,随着冬季蔬菜可选品种的逐渐增多,曾经全家总动员的购买、储存大白菜的盛况,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也逐渐开始变淡了,再往后,很少能看到有人家会像以前那般,去大规模的储存大白菜了。
上世纪90年代还存在着的大白菜购买票
最后再借岛城收藏家逄淑才先生收藏的三张八十年代,青岛冬储大白菜供应的老照片,再次回忆感怀那段难忘的岁月......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曾经百姓生活家离不开的光景,早已陆续的消失,冬储大白菜、煤炭柴火,面粉、布料......,每一种消失也总会有一种或几种时代感的方式回归。冬储大白菜也早已不是千家万户的入冬必备品,但那些岁月里曾经的往事,却深深的刻在了几代人的难忘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