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上这位慈祥的老人名叫陈瑞芝,今年已经80岁了。40年前,陈瑞芝跟随丈夫从烟台来到青岛,在中山路街道办事处任职。把时间再往回拨22年,18岁的陈瑞芝在家乡烟台市海阳县铁口村办起了一所幼儿园并任教养员。要知道,农村幼儿园,这在上世纪50年代可是全国少有。从一村独办到七村联办,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从小接受到了正规教育。陈瑞芝的事迹很快在全国广为传颂,1960年她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之《劳动者·家国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陈瑞芝。
交谈中,陈瑞芝老人的淳朴与慈祥让记者印象深刻。1957年,年仅18岁的陈瑞芝还是烟台市海阳县发城人民公社铁口村的一位普通农民,高小毕业后她参加了农业生产,担任团支部少年委员。当年,村里学龄前的孩童基本都是“散养”,有时候还会惹是生非,也很不懂礼貌。如果要专门照看孩子,妇女们就没有办法劳动。因此,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让陈瑞芝萌生了把孩子组织起来接受正规教育的念头。
为了得到大伙的认可,陈瑞芝走街串巷耐心讲解,并带头表态要把自己的两个侄子送进幼儿园。终于,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同意让孩子从小接受集体教育。解决了招生问题,1957年的春天,铁口村幼儿园开园了。
朴素的词句,表达了对铁口村的赞美与热爱。这是幼儿园开园后,学生们学习的儿歌之一,也是陈瑞芝的“原创”。对于第一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她来说,办学之初,面临的困难不只招生这一个。铁口村是胶东的一个小山村,离县城有近百里路,周边没有幼儿园,更不用说图书馆,连个卖书的都找不到。所以不仅没有参观学习的机会,也没有资料可以参考。教什么?怎么教?用啥教?一个个难题等着陈瑞芝去解决。
由于公社开支有限,从软件到硬件,陈瑞芝和同事们都只能亲力亲为。但让她欣慰的是,虽然幼儿园的学习环境艰苦,孩子们却都学有所乐。很快,铁口村幼儿园就得到了大伙的认可,校园规模越来越大,1958年从一村独办到七村联办,学生也从原来的几个人到120人。但随着人数的增多,潜在的“隐患”也暴露了出来。
就这样,在县领导的支持下,毫无医学专业基础的陈瑞芝,被送往海阳县第一人民医院进修。
责任与担当,让陈瑞芝成为一个孩子喜欢、社员爱待、支部放心的好教养员。家长们常说:“孩子交给陈老师,我们放心”。当地农村幼儿园从无到有,到办好,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但陈瑞芝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20岁的她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牙齿也开始脱落。可每当问起这段往事,陈瑞芝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后悔”!
1960年6月1日,全国文教群英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授予2686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中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461人,陈瑞芝就是其中之一。走出山村,来到首都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这让陈瑞芝激动不已。
从那以后,铁口村幼儿园的办学经验开始在全国推广,陈瑞芝也被更多的人记住。1979年,陈瑞芝随丈夫工作调动来到青岛,在中山路街道办事处从事政策落实以及信访工作。从教学到群众工作,虽然跨度很大,但凭着一股子韧劲,陈瑞芝很快就适应新的岗位,把群众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从1957年创办幼儿园到1994年退休,37年间,国家在发展,陈瑞芝的身份也在变化,可她身上的劳模精神,一直未曾改变。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