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省委书记刘家义专程到淄博市沂源县,看望“人民楷模”朱彦夫,向他发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作为山东省委机关报,作为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大众日报曾多次对朱彦夫事迹进行报道,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过去六十年,朱彦夫也曾多次为大众日报供稿,既谈思想认识,也说工作体会,还通过大众日报与读者互动交流。我们在此为你梳理朱彦夫与大众日报的六十年缘分。再读这些老报纸,我们依然为之感动、为之震撼!
1959年11月8日,大众日报在三版刊发文章《紧密结合生产为政治服务》,第一次介绍了沂源县无手无脚、一目失明的特等残废军人朱彦夫的先进事迹。
1959年11月16日,大众日报在三版刊发通讯《身残心坚——记革命残废军人朱彦夫同志》。
文章介绍,在沂源县唐山公社张家庄,有一个手足全无、一目失明的人。他拄着双拐,拖着假腿,不是在田里劳动,就是在民校教学,或是和社员亲切交谈,一刹也不闲着。这就是人们称为新“保尔”的特等革命残废军人朱彦夫同志。
文章写道,朱彦夫身体虽然残废了,但“他的思想没有残废,是党的优秀儿女,人民群众的好干部。”张家庄是一个分散的小庄,全村一百零八户,都被山、水隔开,分散住在四、五处。他为了工作每天都是翻山涉水的到这些离家二、三里的地方去。今年夏季抗旱时,天不明他就带领着自己的爱人、兄弟媳妇等上山。他说:“我们家一个党员两个团员,如果不跑在前头,就不能带动群众。”
1963年7月27日,朱彦夫亲笔撰文谈“幸福”,刊发在大众日报三版。
朱彦夫在文章中说,在抗美援朝斗争中,敌人的炮弹夺去了我的四肢和一只眼睛。在党组织的教育、帮助下,我克服了悲观情绪,学会了用两个断臂自己吃饭、穿衣,学会了用两条假腿走路,还学会了用双臂夹着钢笔写字。复员回乡后,在1958年担任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几年来,我和社员们一起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改变了我们山区的自然面貌,全大队的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亩产二百四十斤,到1962年提高到亩产四百二十斤;由年年靠国家供应的缺粮队变为向国家交售许多农副产品的余粮队。我,一个失掉了劳动能力的人,在党的教育下,又夺回了劳动能力,我觉着有说不尽的幸福!这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在我们所收获的粮食里,在支援国家的农副产品里,有我自己的劳动汗水在里面,这该有多么幸福!
朱彦夫还说,在新社会里,一个人为别人做了件好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今年2月里,我们生产队社员赵尊利突然患严重的胃出血症,很危险,当时他手头又无钱治疗,这时我把自己两个月份的残废金拿出来让他住院治疗,一个月后,他出院了,不但劳动上很积极,还逢人就说:“要不是党,要不是新社会,象我这样的病,早丧命了。”我听了他的话,心里想:象我这样的一个残废人,还能为别人做了件好事,还能使别人体会到生长在新社会的幸福,这对我来说,不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吗!
1964年8月12日,朱彦夫再次撰文谈“以实际行动支援越南抗美斗争”,刊发在大众日报三版。
朱彦夫在文章中说,当我从报纸上看到美帝国主义,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罪恶的武装侵犯的消息时,感到极大的愤怒。美帝国主义,这只沾满人民鲜血的毒爪,到处乱伸,无恶不作。当年,它疯狂地发动了侵朝战争,被英勇的中朝人民彻底打败。那时,我曾亲眼看到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所犯下的各种强盗罪行,也曾亲眼看到美帝国主义,在中朝人民军的英勇打击下的那副狼狈相。今天,美帝国主义胆敢扩大对兄弟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略,那末,它的下场,比侵朝战争时会更加惨败。目前,我决心以搞好农业生产,做好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斗争。
1996年8月3日,大众日报周末版刊发长篇通讯《朱彦夫向人生极限挑战》,对朱彦夫从“极限人生”中发出的璀璨光芒,进行了报道。
文章介绍,朱彦夫那副超特残人的肩上担起了领导全村人的担子。不干则已,干就干好。他拉着双拐,拖着假腿,爬山头,进田间,访农户,推着全村一步步发展。村里缺水,他组织人打了三眼机井,修了水渠;几百亩山坡地,旱了怕干,涝了怕冲,产量低而不稳。他组织群众苦战数年,全部治理成了平展展的梯田,给千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建了两处果园,上了100多马力的动力机械,还搞起了副业项目……一个曾是全公社最落后的村变成了最先进的村。
1996年10月21日,大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长篇通讯《朱彦夫——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同时刊发评论员文章《人生可贵是奉献》。
文章写道,走近朱彦夫,你不能不感到心灵的震撼;你不能不对人的潜能由衷地膜拜;你不能不对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人格肃然起敬;你不能不重新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生、关于幸福的真正含义。
文章说,朱彦夫,这位四肢全无、失去左眼、头部背部还残留着弹片、腹部有严重刀伤的特残军人,在其重伤致残后的四十六年中,忍受着比常人多得多的痛苦,经受着比常人多得多的磨难,艰苦跋涉,不懈追求,每一步,都留下了坚实的人生足迹。是什么支撑着朱彦夫走过了这四十六年艰难却又辉煌的生活历程?
是坚定的信念,是顽强的意志,是一个共产党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朱彦夫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躯体,一部分是精神。精神生命才是第一自我。这里的精神,就是指人的信念。朱彦夫这样讲,也这样做。在他重伤致残后的四十六年里,无论困难与挫折,无论痛苦与磨难,他始终信念不倒、信念不移。“不要国家照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朱彦夫的这种信念,正是共产党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的体现,也正是他能够做到自觉奉献人生的精神源泉。
文章认为,人生在世,总会面临诸多选择。朱彦夫,以他崇高的人生追求,使我们更深刻理解了“活着就要奉献”这句话的丰富内涵,也给我们的人生选择提供了正确的坐标。他奉献给我们的,不只是带领村民二十五年的创业史,也不只是一本用赤心用生命写成的《极限人生》,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意志。朱彦夫是我们光辉的榜样,是活着的教材。我们要像他那样,以坚定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为社会主义事业,为共产主义理想,为国家的利益,为人民的幸福,奋力开拓,不断探求,奉献一生。
1996年10月21日到11月14日,大众日报连续刊发朱彦夫撰写的长篇小说《极限人生(节选)》。
1997年9月15日,朱彦夫专门在大众日报刊发《致读者朋友》。
2014年1月22日,大众日报头版刊登文章《朱彦夫:理想信念高于天》。
2014年1月28日,大众日报整版图文关注,刊登《朱彦夫:自强不息》。
2014年4月1日,大众日报在重要版面刊登文章《朱彦夫,精神永不过时》。
朱彦夫与大众日报结缘六十年。这些老报纸,今天读起来依然震撼,为什么?
是因为他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朱彦夫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战争年代,为祖国、为人民,他英勇战斗,冲锋在前,不怕流血牺牲,多次受伤立功。和平时期,他以重残之躯,带领群众建设家乡,创业致富,用坚定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树立了基层党员干部为党增光、为国出力、为民造福的良好形象。
是因为他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朱彦夫对祖国满腔热血,对乡亲们一片真情。他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5年,他像吸铁石一样凝聚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平坡造田、兴修水利,修路架电、种植林果,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干部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是要一心为群众着想,为百姓谋福”的诺言。
是因为他敢于担当、勇争一流。朱彦夫身残志坚,勇挑支部书记的重担,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以“干就干最好、争就争第一”的精神,带领乡亲们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他以坚强意志,写出了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再次书写了“极限人生”,给全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次次创造奇迹,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境界。
是因为他不畏艰难、不懈奋斗。朱彦夫14岁参军,18岁失去双手双脚和左眼,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却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在担任村支部书记的25年里,张家泉村山山水水间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滚行的“痕迹”,他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带领广大群众改变了张家泉村贫穷落后的旧面貌。他无手却练出了“无指翻书”的本领,翻烂了4本字典;用视力仅有0.3的右眼,阅读了100多本书籍;残肢抱笔,写出了2部长篇自传体小说。
是因为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朱彦夫作为一级伤残军人,毅然放弃优越的特护待遇,主动回到家乡为群众服务。他担任村支部书记25年没有领过工资,作了上千场报告没要过一分钱报酬,还用自己的抚恤金建设学校、采购公用物资。
无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朱彦夫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强不息、忘我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今天学习朱彦夫,就要像他那样,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以奋进的姿态做好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