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沙滩,啤酒,海鲜……
八月的青岛,满足了现代人对夏日生活的一切幻想!
而88年前,海风吹拂着波涛,树木成荫的小路,挂满青藤的红墙……那些如画的风景又折服了多少倾心之人?
曾经居住在青岛的文人墨客留下诸多佳话,88年后,青岛作家王溱借文坛巨匠在青岛生活的场景,还原青岛的人文风貌,抒发心中对于城市的赞美。
今天,来品读沈从文与青岛的故事~
8月的青岛该是最美好的时节,海风吹拂着波涛,蓝天漂浮着白云,树木成荫的小路,挂满青藤的红墙,劈浪而行的帆船,漫步夕阳里人流,一幅多么温馨惬意的景色!避暑天堂的美誉虽然这些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有些名不副实,但88年前这令人向往的景象却折服了无数倾心之人。
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
1931年8月,福山路3号,一座洋气十足的住宅里搬来一位年轻人。中等身材,丰满稍长的脸盘,浓厚的乌发,一副圆片眼镜端正的架在鼻梁上。
是新来的同事。楼下有话音传来。想来一定是还未曾谋面的同事。沈从文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在想。这座国立青岛大学的教师宿舍里断不了住着与自己同样境况的人:外地被聘而来的教书匠。
不同的是沈从文住在3楼,房间虽窄小,却能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的大海,这让沈从文非常欢喜。从湘西凤凰城走出来的“乡下人”,见惯了门前缓缓流淌的沱江水,现在又看到了久慕的波涛海水,心情大不一样。倚在窗边,迎着习习吹来的海风,眺望大海,“白色的小艇,支持了白色三角小篷,出了停顿小艇的平坞后,向作宝石蓝颜色放光的海面滑去。风是极清和温柔的,海浪轻轻的拍着船头船舷,船身侧向一边,轻盈的如同一只掠水的燕子。”不经意间,沈从文的脑海里便冒出了这般优美的文字。
每天迎着明媚的阳光,或夹着书本材料,或拎着黑色的皮包,一袭薄薄的长衫在身,顺着福山路踯躅而下,然后登上鱼山路那有些陡峭的上坡,再缓缓下行,便一直走进大学的校门。这段不长的路程对沈从文来说,充满了新鲜和乐趣:青岛地方的天气是那么好,各处地方是绿荫荫的。各处是不知名的花,天上的云同海中的水时时刻刻在变幻各种颜色,还有那种清柔的、微涩的,使人皮肤润泽、眼目光辉、感情活泼、灵魂柔软的流动空气……
沈从文受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相邀来任教,担任文学院讲师,开设了两门课程:中国小说史和高级作文课程。每天的教学任务压力不大,已经有些名气的沈从文那时光已发表的作品就足以让学生们刮目相看。所以,当沈从文完成教课任务从教室里走出,沿着原路返回时,心情依旧轻松愉悦。他很快就会看到那座面朝大海,花岗岩石贴面,带有明显欧式风格的建筑。走进铁院门,踏上旋转升起的石阶,然后再穿过院落攀楼而上,便踏入自己的居室。
福山路的地理位置在青岛非常优越,临海,地势又高,周围绿树成荫,显得幽静雅致。许多达官贵人在此置办房产。国立青岛大学当时是青岛惟一的一所大学,能获准在这样一块“宝地”上建造教师宿舍,足以表明当年知识分子还是很受人尊重的。
沈从文搬进时,整个建设还没完全完成,“房屋刚粉刷过,楼前花园里花木尚未载好,只在甬道旁有三四丛珍珠梅,剪成蘑菇形树顶,开放出一缕缕细碎的花朵,增加了院中清韵风光。”尽管如此,沈从文还是很喜欢,因为进了居室就可以望见明朗阳光下随时变换色彩的海面和天光云影了。这可不是每个楼层和房间都可以享受到的,独居一室又位居顶端使沈从文既可清静安逸,又有宽阔的视线,这很符合他的心意,也符合此时他的心气。
沈从文是作家,灵感是创作的起搏器。来青岛之前,他一直处于一种“纷纷扰扰”状态,当兵时期的煎熬,在北大旁听时的艰辛,与丁玲、胡也频筹办刊物时的操劳,后来虽然去了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但总是有种“漂浮不定”的感觉。走进青岛这一切都改变了,不但有了相对安定的工作,而且有一处固定的住所和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让沈从文那恍惚不安的心终于有了一份怡然的宁静。
“在青岛前后虽只二年半,对于我一生工作影响极大。在青岛时正年青力壮,创作欲旺盛,更重要是文字在时趋成熟中。每面对景色奇美的大海,一部《法苑珠林》也开扩我的想象力,可说是一生工作最为有效果的一段日子。正若从青岛温和阳光吸取了用之不尽的力量和感情,都反映在多个篇章中……”在青岛沈从文的创作激情迸发,灵感一次次博然而起。他自己说,青岛海边的这三年,是一生读书消化力最强、工作最勤奋、想象力最丰富、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光。每天只睡3小时,精神特别旺健。先后创作并出版了《虎雏》《记胡也频》《都市一妇人》《泥涂》等集子,还创作了《从文自传》《记丁玲》《八骏图》《一个农夫的故事》《寻觅》《女人》《来客》等作品。其中《八骏图》以福山路3号教师宿舍为背景,主要人物就是取材于住在同一座楼里的教师们。小说对不远处汇泉湾的景色、海水浴场的沙滩和“洋房”庭院的景象都做了精彩的描写。能看得出来,此时此刻青岛以及这里的自然风光已经深深的溶融进了沈从文的精神世界,他几乎完全沉醉在创作的海洋里。
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被誉为“东方瑞士”,又被称为“浪漫之城”。这里既有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观,又有“舶来”之风携裹的浪漫之情。
福山路3号那间逼仄的小屋,住过沈从文的九妹,接待过巴金、卞之琳,最令沈从文欢欣和激动不已的是还住过心仪已久的爱人张兆和。
1929年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吴淞中国公学相识,两年后年沈从文便带着依依不舍和忐忑不安来到青岛。与爱慕之人两地相望,沈从文的焦虑与渴望可想而知。感谢大海让沈从文涌起无穷勇气和力量,更要感谢大海孕育出无限激情和爱的浪漫。在青岛沈从文给张兆和邮寄了无数封华美而柔情的情书,“狂轰乱炸”虽然只是“一个巴掌”作响,但此时已饱尝大海之风的沈从文浑身蓄满执着的韧劲。他从青岛出发,捧着巴金建议购买的礼物——一大包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人的精装本英译俄国小说名著,敲响了苏州张家的大门,去寻求“百追不得其果”的爱情……
沈从文的苏州之行没有白跑,回青岛不久便得到梦寐以求的回信,更让沈从文喜出望外的是,随后张兆和也来到了青岛,在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谋了一份工作。
从此青岛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大街小巷留下了一对恋人无数的足迹。青岛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真正恋爱之地。
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里的翠翠有3个来源,其中一个是张兆和,另一个是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崂山游玩时碰见一个穿孝服报庙的姑娘。正是那个执着白幡在哭的姑娘和“身边黑脸长眉的新妇”作范本,让沈从文萌发了要写一部很好看的小说给张兆和看的想法。所以由此推论,《边城》的创作起源是在青岛,“人物”的诞生也是在青岛。青岛是沈从文的“福地”,乃名副其实。
《边城》是沈从文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些辉煌成绩的到来,沈从文认为应归功于大海: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边既那么寂寞,他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是的,还有什么能像大海一样让人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1933年夏沈从文和张兆和离开了青岛,离开了福山路。虽然这段时光很短暂,仅有两年之多,但对沈从文的人生来说却有着深刻而悠远的影响。如今,当人们走过福山路时,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沈从文,想起凤凰城和《边城》,同时也会提起不远处的大海、礁石、绿树,以及那些难以忘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