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供电,是电网企业无法直接供电到终端用户,需要由其他单位转供的行为,在产业园区、孵化器、商业综合体、物业等领域集中存在。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工商业用户运营成本,青岛多次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转供电已然成了难以攻克的“山头”——由于政策解释不清,部门权责不明,导致在岛城的部分转供电单位,降电价政策形同虚设。降费减负的“最后一公里”,为何如此难打通?
产业园区和孵化器是创业者的集聚地,许多初创企业和创业者都会首选入驻这里。就园区的电费标准,4月23日,记者咨询了市南区两家实行转供电的产业园区。
宁夏路某产业园招商工作人员说,电费一块一毛一每度。
银川西路某产业园招商工作人员说,电费是按一块一每度,我给您报的价格都是一口价,没有讨价还价的。电费是物业代收代缴,就是先用后结算。
商场、写字楼也是实行“转供电”的集中领域。他们又是如何执行的呢?记者又分别向香港中路两家商场的商户和工作人员进行咨询。
香港中路某商场商户称是一块两毛二。他的这个店一个月用七八千度电,八千来块钱。
香港中路某商场招商工作人员说,电费是0.95元加3毛钱,一块两毛五。就是0.95元,但是有损耗。
那么,对于这些实行转供电的单位,供电企业的销售电价又是多少呢?
青岛供电公司电费电价管理工作人员周荣臻说,一般工商业电价是从4月1日开始,每千瓦时下调0.0214元。平均来讲,市区目前的写字楼、商场,到户的价格也就是在7毛钱左右。预购电的电价去年是不高于1.0014元,今年4月1日降价之后,每千瓦时不高于0.9693元。
到户电价平均不到0.8元每千瓦时,预购电电价不高于0.9693元每千瓦时,可记者采访的这几家转供电单位,向终端用户收取的电费却普遍高于1.1元每千瓦时。2018年《山东省物价局关于清理规范电网和转供电环节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为深化价格‘放管服’改革,确保降价成果真正惠及终端用户,全面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行为,转供电单位向各非直抄用户收取的电费总和,以不超过其向电网企业缴纳的总电费为限。”转供电的“非盈利性”属性十分明确。那么,记者采访的这几家转供电单位,均与销售电价有不小的价格差,其中是否存在违规加价和盈利呢?记者致电市南区发改局进行咨询。
市南区发改局工作人员说,一块两毛五我觉得是偏高。是否就是高,它得经过检查落实才能确定。损耗要经过实际测算,也是要看损耗是不是真实的。它这个损耗是否真实,也最终就是看这个电费有没有实现盈利。
看来,要想拿到转供电的电费明白账,必须得把用电损耗搞清楚。损耗该如何计算,转供电环节收费又该如何监管?记者向市发展改革委了解情况。工作人员表示,这些转供电单位电价是否合理,他们不清楚,需要由相关部门进行落实。
市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说,商场这块是转供电,就要看看电损、线损到底是多少,公摊完了还要公示,公示出来到底分摊了多少,具体每一个商场电价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这里面有盈利了就不行。
记者问,具体的耗损,电损、线损,怎么界定,有没有明确的标准?市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说,这个技术上的东西我们不管。我们只管电费,降了两分钱就得传导到最终用户。
“降了就得传导到用户”,然而记者调查的情况却并不乐观。今年4月1日,青岛再次下调电费,不过却少有转供电终端用户接到调整通知。此外,工作人员表示需要公示的电费明细,也让大家倍感陌生。
有商户说,一块两毛五,今年是没没降过。
还有商户说,没有看到电费公示过
一圈采访下来,用电损耗说不清,电费明细难公示的现实,让转供电是否在监管下运行、是否按政策要求执行成了疑问。市市场监管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监管工作,他们同样有疑惑。
市市场监管局价格监督检查处处长孙伟青说,整个转供电工作量比较大,也是比较复杂的一项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转供电收费标准。去年以来,价格监督检查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可能和终端用户的要求,全面落实这个工作,可能还是有一定差距,我们还要努力,怎样把降费红利传导到终端用户,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这个是需要好多部门一块共同做好这个工作的。
本台短评:不能拿“复杂”当工作的挡箭牌!
据统计,目前青岛有超过800家转供电单位,一年用电总量可达12.5亿千瓦时。2018年以来,我市一般工商业电价共迎来五次降价调整,由此每年可为工商业用户降费1.2亿元。可是,降价红利真正惠及终端用户了吗?采访中,从政策制定部门到监督管理部门,“这项工作很复杂”成为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复杂问题往往意味着工作的痛点、难点,也必将是制约发展的难点、堵点,不能拿“复杂”当推进工作的挡箭牌!工作落实年里,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呼唤我们知难而上,而不是知难而无视、知难而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