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静一家及亲友为父亲庆祝生日。
孙静静经营管材生意红火。徐常青摄
一批批来青创业者不仅成为青岛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随着城市发展融入岛城,他们在青岛干事创业、安居乐业,把青岛当做了此生的另一个故乡,在“他乡”与“故乡”的流转中见证岛城70年光阴变迁。
走进城市 闯荡青岛是个念想
“当时胡同里邻居的亲戚是青岛人,逢年过节来探亲戚时衣着打扮都比我们村里人好出不少,村里人都很‘眼馋’,再说离我们近的城市青岛要算一个,听说我们那有人在青岛当工人,那叫一个羡慕。 ”老家原住高密姜庄的孙宝香今年已82岁高龄,他依稀记得当时曾为做小买卖来青岛闯荡过。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还不像现在到处高楼林立,只有栈桥一带才有一些楼房还多数是德式建筑,像市北、李沧还是农村,我在现在昌乐路文化市场那一带买东西,那里也还是农村模样。 ”孙宝香回忆,当时昌乐路一带客流量与消费力较弱,加之当时举目无亲吃住都是问题,做买卖的念头很快就偃旗息鼓,无奈之下只好“打道回乡”。
虽然买卖没做成,但是青岛却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闯青岛”始终是他的一个念想。孙宝香说,家里有六个孩子,闲时一家子坐下来聊天,给孩子讲讲“青岛”是常有的事,但是他从不敢想有朝一日无论是他还是孩子能在青岛扎根,因为当时政策的“条条框框”多,一个农村人要想在城里谋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许多束缚被逐步打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重新焕发生机。
打工创业 “外来妹”在青白手起家
1991年一部《外来妹》火遍大江南北,其中从山村到广东打工最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女主角赵小云,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无数农村打工者干事创业的“偶像”。上世纪90年代的青岛应改革开放浪潮经济快速发展,大小工厂生产快马加鞭,一批批外来务工者涌进青岛,而今年46岁的孙宝香之女孙静静也是其中之一。
“当时高密城里工厂很少,要找工作还是要去青岛,1992年我们家托亲戚找朋友才把我送到了当时的青岛罐头食品厂工作,第一个月就领到了350元,比在老家砖厂里挣得多不少,当时别提多高兴了。 ”孙静静回忆,由于当时她口音较重,在工作中闹出了不少笑话,为了融入工作、融入青岛,就报了夜校,利用余闲时间学习普通话等。当时青岛夜校很火,学知识、学技术,是改革开放初期不少青岛人的选择。
“2000年左右,大姐一家已经来青开设了塑钢门窗加工店,我与丈夫在店里学徒,当时青岛的旧城改造逐渐多了起来,市民在装修中时兴塑钢门窗,店里生意相当不错。 ”有了一技之长的夫妻两人向亲戚借钱,在洮南路开设了自己的塑钢门窗加工店,开始了艰苦创业。 “当时洮南路周边已经开始了拆迁改造,一些住宅小区已开工建设,塑钢门窗加工行业也顺应城市建设的加速,生意越来越好。”靠着诚信经营,孙静静的塑钢门窗生意越做越大。在2010年前后她与姐姐联手开设了一家名为“新华城不锈钢”的店面,从事不锈钢管材销售生意。 “现在不少店铺销售的管材多达十几种,我们这里销售管材品种则没有那么杂,每销售一种管材前我们都会到供应厂家实地考察。 ”孙静静说,店里从事工程护栏、门窗等的进料加工、安装售后一条龙服务,先后为李村河护栏工程,地铁2号线、3号线部分站内护栏等不少公共建设项目供应管材。
安居乐业 心安之处就是故乡
在塑钢门窗加工行业摸爬滚打了近20年,孙静静也见证了青岛城市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从以前的木头门窗,到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再到现在的新型铝合金门窗,单从门窗用材上来看,岛城市民的消费已经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谈及未来发展,孙静静认为,虽然生意“节节高升”,但是不会贸然扩大生意规模,做管材生意质量与信誉是最重要的,稳扎稳打生意才能长久。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来到青岛这座大城市,在这里扎根立足,真是遇到了好时代,好政策。”孙静静回忆道,改革开放后青岛经济发展较快,本地人逐渐富裕起来,然而面对外来打工者不经意间还会流露出“异样”眼光。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对外来人员的政策与服务不断优化,包容与接纳已经成为青岛人的共同心声。“本地”与“外地”的区别不断缩小的同时,他们对青岛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虽然乡音犹存,但是在采访过程中她的言语中已经有了浓浓的“蛤蜊味儿”。
“来青岛创业后很快就在青岛购房买车安顿下来,现在5岁的儿子正在青岛上幼儿园,而大儿子高考后到上海就读大学,老父亲也在青岛定居,我们觉得我们就是青岛人。 ”孙静静表示,现在自己的姊妹兄弟基本上都在青岛成家立业,曾经是外来者的三代人早已将青岛当成了另一个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