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青岛市委提出:
要放大坐标,开阔视野,对标先进,
“学深圳、赶深圳”,
与上海、深圳、杭州全面对标,
找准差距,列出清单,奋勇争先。
这是青岛再次明确对标一座城市——
上世纪90年代,
在时任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的带领下,
青岛提出了学习大连的目标。
深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到底要对标它的什么?
怎么追赶深圳?
↓↓↓
深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到底要对标它的什么?
深圳市委大院门前有一座雕塑,叫“拓荒牛”。
△深圳街头“拓荒牛”雕塑。
开拓进取的“拓荒牛”,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创业精神的象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征程中,“拓荒牛”精神依然具普遍的借鉴意义。
十几年前,外媒报道深圳时的标签是“世界工厂”,标准配图是流水线上装配国外知名品牌手机的女工。
这几年,深圳赢得的赞誉则是“硬件天堂”“创客之都”“创新之城”。
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其产业结构凸显“三个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经济发展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放眼全国城市,能够在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如此总结的,恐怕没有几个。
当年亚洲四小龙以10%左右速度腾飞了20年,已令世人称奇,而深圳经济以23%的高速度飞翔了近40年,更是创造了世界罕见的“深圳速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间”。
数据对比
1
面积、人口
深圳总面积1997.47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252.83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城市化率100%。
青岛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总人口929.05万。
2
地区生产总值
2018年深圳生产总值突破2.4万亿元、同比增长7.6%,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前五。
2018年青岛生产总值实现1.2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7.5%左右。
3
市场主体
2018年深圳全年新设立企业29万户、总量增长11.6%;深圳市场主体数为306.1万个,是全国唯一突破300万的城市。
2018年青岛新登记市场主体28.9万户,增长15%;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33.9万户,其中企业49.2万户。
4
固定资产投资及社会消费品零售
2018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6191亿元、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69亿元、增长7.6%;实际利用外资82亿美元、增长11%。
2018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8%左右,实际利用外资86.9亿美元,增长10%。
5
高企研发
2018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预计新增3000家以上、总量超过1.4万家。
2018年青岛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7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12家,分别占全省的30%、25%左右。
6
人才引进
2018年深圳新引进人才28.5万名、增长8.4%,新增全职院士12名、总量增长41%,新增高层次人才2678名、增长59%。
2018年青岛新增人才21.9万人,其中,新增聘任院士4人,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人才工程人选453人,人才总量达到193万人。
怎么追赶深圳?
向高处走!
这是一份青岛追赶深圳的“清单”
↓↓↓
1
对照国际最高标准的制度创新
学深圳,先“掐尖儿”。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
这片28.2平方公里的区域税收以年均增长率170%的速度倍增,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超过20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4%。
要知道,前海从一片滩涂起步,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只有不到4年时间。
△深圳前海全景对比图。
在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看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爆发式的发展,正是源自制度创新的驱动。
前海创造了诸多全国首创的制度改革:
推出“一门式”政务服务平台,开放“企业专属网页”,审批事项跨部门“一口受理”,率先推出“企业画像”,成为以大数据为支撑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首个成功范例……
据统计,这里“平均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
制度创新的“前海模式”让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跨国资本涌入深圳,为特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深圳前海的制度创新不仅快,而且拥有参照全球坐标的视野,聚集改革的实际效用。对于亟需有效制度创新的青岛来说,“前海模式”值得深度借鉴。
深圳的制度创新为何能取得实效?深圳速度凭何诞生?去年7月,山东党政代表团一行50余人赴江浙粤进行了为期4天的“取经”之旅。山东一位地市的市委书记感言:“归根结底还是个思想观念问题、发展观念问题。”
对于正在探路“立体、综合、全方位搞活一座城”的青岛来说,深入推进解放再思想,通过专业化的制度创新真正释放出改革的红利,是迫在眉睫的事。
2
区位优势最大化
深圳地处珠江口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众所周知,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在过去40多年的“发迹”得益于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而当前,深圳再次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上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深圳成为充当核心引擎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从学术界的讨论到地方政策的考量,再到国家战略的提出,历时20余年。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将区位优势最大化,可以说是深圳发展的“秘诀”之一。深圳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了10项重点工作,第一项就是“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还提出“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金融等产业。
优越的区位优势,青岛并非没有。
青岛东邻日本、韩国,沿陆路往西,正是“一带一路”国家;纵向向上能够辐射东北三省,向下则是江浙沪地区。恰好位于一个“十字”的中心。
青岛市委提出发起“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放大青岛的区位优势。
问题是,如何真正把青岛放在全国开放的大局中思考、统筹?怎么才能让青岛成为“山东开放的桥头堡”?可以说,在这方面青岛最值得学的,恐怕就是深圳。
3
从全球视野看深圳
当很多城市拘于国内、省内竞争的时候,深圳早已把视野放至全球。
“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最佳首选地”“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国际一流智慧城市”“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这是深圳立足于全球所作出的未来发展定位。
这些定位是有“底气”的。2018年深圳生产总值突破2.4万亿元,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前五。
视野决定着谋事的格局,格局决定着看待资源、整合资源的着力点。
上合峰会后,建设“国际大都市”成为青岛新的重大使命。青岛亟需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际资源整合能力。
如果不能立足于层级更高的视野看待这座城市,不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那么,建设“国际大都市”便无从谈起。
4
营商环境做到智能管理、“少干扰”
深圳是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当全国诸多城市为提升城市竞争力而纷纷加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时,深圳的脚步也没有慢下来。
在过去的一年,深圳以营商环境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深圳90”改革、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等走在全国前列。
开办一家企业需要几天?深圳的回答是4天。
社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审批需要几天?深圳的回答是33个工作日以内。
去年7月山东党政代表团赴广东学习考察时,大众日报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
深圳市天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高2001年来深圳打拼,公司现有员工1800多人,年产值几十亿,却只有1人负责工商证照,1人负责税务事项,除此之外没有人专职与政府打交道。
身为公司一把手,孙明高18年未见过工商税务管理人员。
“该是市场的就完全交给市场去做,少干扰企业,让企业专心在市场里搏击。”孙明高记得,公司工作人员只去过政府服务窗口办理过两次业务。
“少干扰”并不是疏于监管,深圳更加注重智能化管理,通过购买第三方检测服务对企业进行定期检测,一旦企业发生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可以随时处理。
在宽松便捷的营商环境下,深圳的民营经济呈引领态势,拥有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产业巨头,大疆、华大基因等细分行业领跑者。去年,深圳推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措施,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40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9.6%。
5
创新生态链
深圳是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领先。
在壮大创新动能方面,深圳大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创新生态链。
细化一些来说,在这样的生态中,一直困扰着青岛的科研成果转化难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例,
三年前,该院的喻学锋团队在黑磷量子点的制备及超快光子学应用领域取得新进展,研发人员预感到这个基础创新成果对产业会有很大影响,但并不知道具体应用方向。与此同时,这一技术进行大规模试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得知消息后,先进院产业合作与发展处的专业人员立刻查找院里多年积累的信息库,将技术和企业精准匹配联系。很快,这项技术被湖北兴发集团看中。
三个月后,双方成立合资企业,先进院以知识产权出资225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5%。解决了资金和产业化问题,喻学锋团队的研究大大提速,先后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
基于完备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从2006年创办至今,已累计孵化637家企业,持股191家。其中估值过10亿元的有3家,过1亿元的有26家,估值最高的已达百亿规模。
△2017年深圳人才公园开园。后面是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在一个完备的创新生态中,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深圳下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圳市级财政每年用于人才工作的预算达44亿元,先后出台了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等,形成“再引孔雀东南飞”的人才聚集局面。
6
智慧化的城市治理模式
39年前,深圳人口仅33万,仅有“猪仔街”“鱼仔街”两条小巷和一条200米长的小街,最高楼只有3层。
今天,深圳利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容纳了2000万人口,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100米以上摩天大楼近1000栋,100%城市化。
高密度的人口集聚,对城市治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比较值得称道的是,深圳运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在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方面卓有成效。
△深圳市区鸟瞰图(2015年5月28日摄)。
早在2016年,深圳就开始运行城市运营管理中心,这是全国首个新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集城市大数据支撑、城市规划、综合管理、应急协同指挥等功能于一体,是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事件预警等。
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为市民带来了哪些便捷?举几个例子来说,在深圳:
市属公立医院检查结果,能够互认互通;
高校应届毕业生落户在深圳,可以实现“秒批”;
养老金、工伤待遇,可以“刷脸”领取;
深圳市交委开发的GPS监管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全市营运车辆的不良驾驶行为……
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在城市服务方面需要更细化、实化。
对于正在开展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高效青岛建设攻势的青岛来说,深圳的经验可资借鉴。
解放思想,真抓实干
学深圳、赶深圳,
青岛正向高处走!
来源|青岛主城、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