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脸即“认”!今后青岛养老金待遇无需再集中认证

2019-02-21 20:06 来源:半岛+

  去年7月份在岛城某医院就诊时被监控拍到了脸,61岁的宋女士就被动地完成了社保待遇领取资格的认证。这一结果的实现,得益于市人社局FAST认证服务体系的运用。2月21日,记者从市人社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FAST认证服务体系依托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社保数据,社区、药店等视频监控数据,交通出行数据等,对待遇领取人员进行全方位行为轨迹分析,动态判断其生存状态,主动实施跟踪认证,社保待遇领取资格露脸即“认”。据悉,这一服务体系于去年8月份试运行,今年1月1日起正式运行,在全国尚属首创。

  演示>>

  当事人没察觉,认证完成了

  FAST认证服务体系到底是什么意思?F代表基于“互联网+”的人脸识别(Face recognition)、A代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轨迹跟踪(All-round trace tracking、S代表基于信息共享的静默验证(Sanctified evidence verification)、T代表基于社会化服务的面复兜底(Touch & talk confirmation)。

  2月21日,在市人社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相关技术人员对FAST认证服务体系的运行进行了现场演示。

  打开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智慧服务平台,输入待遇领取人员编号,61岁宋女士的社保待遇信息出现在了屏幕上,其中的“认证结果”中显示,认证结论为“具备资格”,认证时间为“20180718”。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去年7月18日,宋女士并没有主动前往街道办事处或是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社保待遇领取资格的认证,那这个认证时间是怎么确定的呢?再接着看,只见平台上“最近行为”一项显示为“人脸识别记录”,“最近行为内容”则显示为“青岛市南健联医院,人脸识别监控记录”。这是什么意思?结合后面宋女士的“行为时间轴”板块,众人恍然大悟。

  原来,去年7月18日,宋女士去医院就诊时被医院的监控抓拍到了脸部,随后直接被该服务平台抓取到了。就这样,在宋女士完全没有察觉到的前提下,完成了自己的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

  亮点>>

  跨部门行业整合10亿多条数据

  长期以来,退休人员需要在指定时间内进行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才能继续领取养老金,这种赶大集式、自证式认证方式,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社会成本,经常引发群众不满。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养老金领取集中认证难的堵点痛点问题,青岛市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和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会要求,主动攻坚克难,大胆探索创新,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大数据分析为主导,生物特征识别为辅助,社会化服务兜底的FAST认证服务体系,依托大数据平台,通过对待遇领取人员的全方位行为轨迹分析,动态判断其生存状态,并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寓认证于无形、寓认证于服务”的便民利民目标。

  以全市政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为契机,一方面整合人社内部29类数据,主要包括全民参保登记、参保缴费、医疗结算、社保卡消费等数据;同时,整合社会化数据,主要包括公安、民政、司法、银行、保险、电信等8个领域20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以及社区、药店等的视频监控数据;另外,整合交通出行数据,主要包括民航、高铁、公交、出入境等数据。努力打破数据壁垒,集成整合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多源海量数据,总量达到10亿多条。

  大数据模型实现露脸即“认”

  通过多种智能算法,建立不断优化迭代的大数据认证模型,深度挖掘待遇领取人员各种行为轨迹,主动实施跟踪认证,社保待遇领取资格露脸即“认”。

  一方面,建立精准可信的生存分析模型,将人社内部和第三方具有社会化管理职能的单位确认的人员信息、视频监控信息及公安、民政、医院等部门确认的死亡人员信息确定为强认证依据,强认证依据在通过认证资格人员中的占比为65%。将门诊就诊、社保卡消费等45种行为确定为可参考依据,通过聚类、分类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行为关联分析模型,综合进行决策,确认认证结果,通过300万例历史业务验证,模型差错率为零。

  另一方面,构建智能化的健康评估模型,大数据平台通过引入深度学习等智能化技术,对历史数据生存样本库进行建模和训练,结合人员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识别出待遇领取人员的重点关注人群,并将这些人群数据提供给街镇、社区(村)等基层单位进行重点回访关注,精准锁定高危疑似人群,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

  最后,建立起动态化的认证服务机制,大数据平台实时产生监测预警数据,通过延伸到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网络,直接推送至经办机构和基层工作人员手中,实现动态化的待遇停发和业务预警,基层工作人员只需针对少量预警人员展开核实,认证服务靶向精准、目标明确。

  递延式认证突破时间限制

  另外,针对认证时间集中、期限固定的问题,青岛还创造性地提出了“递延认证法”。

  大数据平台参照社保待遇水平,为每个人个性化设置认证服务期,最短6个月,最长24个月,只要在服务期内捕捉到待遇人员可信的行为轨迹,该人员认证期限就依次往后递延。若在每个动态服务期内,大数据平台都能获取到待遇人员行为信息,该人终生不需进行认证。

  对于距离认证服务期结束时间少于3个月,仍未获取认证信息的人员,大数据认证平台自动产生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微信等发送认证提醒。“递延认证法”的运用,将集中繁重的认证行为予以分散简化,街镇、社区(村)等基层工作人员主要针对1个月内到期的少量预警人员进行人工核实,工作量大幅减少。

  多维度服务实现人员全覆盖

  对于大数据平台无法确定待遇领取资格的到期预警人员,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微信、打电话等方式主动提醒、告知待遇领取人员,并优先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依托“智慧人社”手机APP和自助服务设备,提供“互联网+刷脸”自主体验服务。对于年老、重症、行动困难人员和联系不到的人员,建立服务台账,由街镇、社区(村)工作人员实施登门服务,在了解其生活状况、解决实际困难时进行信息核实。

  “青岛FAST认证模式”依靠数据赋能,为群众办事解难点、疏堵点、去痛点,实现认证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认证主体由待遇领取人员自证向社保经办机构主动提供服务转变;二是认证方式由“面对面”的集中认证向数据驱动下的“无形认证”转变;三是认证服务期由固定时间向动态个性化认证时间转变。

  成效>>

  惠及近200万社保待遇领取人员

  据介绍,自2018年8月份,“青岛FAST认证模式”试运行以来,全市近200万社保待遇领取人员,均无需主动关注是否具备领取资格,全程零感知,认证服务“静悄悄”。

  目前,青岛市认证服务工作呈现“三种形态”:即绝大多数待遇领取人员(全市占比88%),在服务期内不需认证,通过递延认证法,直至终生不需认证,认证服务“零打扰”;少数大数据平台无法确定其待遇领取资格的人员(全市每月占比1%),优先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提醒其通过手机刷脸认证,认证服务“无声有情”;极少数需要兜底核实的待遇领取人员,由基层工作人员登门服务,认证服务“温暖贴心”。以往全市200万人到窗口集中排队认证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每月街道认证服务量不足100人,社区认证服务量维持在10人左右。“青岛FAST认证模式”的运用,极大节约了社会成本,有效化解了基金多领、冒领风险,减轻了基层工作压力,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实现了多方共赢。

  “青岛模式”将在全国推广

  “青岛FAST认证模式”去年8月份试运行,今年1月1日起正式运行,在全国尚属首创。

  近期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现场观摩会上,与会人员现场观摩“青岛FAST认证模式”后,给予一致好评。国家人社部社保中心负责人指出,青岛市认证服务模式数据来源多样、模型设计精准、技术水平先进、认证体系完备,认证服务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创造了“青岛模式”,提供了“青岛经验”。国家人社部张纪南部长、游钧副部长就青岛做法多次批示肯定,要求在全国推广“青岛模式”。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大数据平台先后入选“山东省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典型案例”、“2018年青岛智慧城市百佳优秀解决方案”、“2018年青岛大数据应用百佳方案”。

  下一步,青岛市将主要围绕数据做‘大’、服务做‘细’下功夫、做文章,努力扩大数据来源,提高无形认证比例,减少人工核实数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