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山东大学国文考分最高的学生
臧老于1930年夏以数学0分、国文98分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
当他到注册科报到的时候,一位姓庄的职员看到他的名字,笑着瞪了他一眼,报喜似地对他说:“你的国文卷子得了98分,头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5分10分的很多,得个60分就不容易了。”
听了这话,他解决了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的疑问。
他清楚地记得,国文出了两道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个是“杂感”,任做一题,他两题都做了。
一定是“杂感”打动了闻先生。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短小却极富哲理。
这哲理是他尝尽生活的苦味悟出来的,是他在武汉大革命失败之后,极端痛苦而又不甘落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结晶。
他说,在他考入山东大学(原青岛大学)前,读了很多新诗人的诗集,并没有读到闻先生的诗,只知道闻先生的名字,考入山大后,受业于他,识其人,渴望读其书,就向闻先生借了《死水》,一读就入了迷,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些诗,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透的,要经过反复咀嚼、琢磨、品味,一经完全懂了,就好似看名山的奇峰,云雾消尽,它的悦目赏心的容颜便显现在眼前,而且越看越美。
他说,读了《死水》,又把徐志摩先生的《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全借来读了。一经入目,便一往情深了。
他喜欢徐志摩的潇洒,说他像是一位象牙之塔里的诗仙,穿一件纺绸长衫,在海滨夏日的阴凉里,天风吹得绸衫和人一起飘飘然欲凌空飞去。
在山大读书期间,他读了不少中国名家作品,能背出许多名篇名句来,同时也读了拜伦、雪莱、济慈、卜朗宁、莎士比亚等等名著和文艺理论。
在诸多名师指导下,他开阔了眼界,更受到文学艺术感染熏陶。
四年多系统的学习,为他日后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