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00万奖励技术成果
为了吸引知识分子参与到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中来,青岛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让知识分子真正做到面向基层、面向职工、面向市场、面向货主、面向外部,一切从港口的实际出发;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港战略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了符合港口实际情况的港内职称评聘体系和评价标准。
近年来青岛港先后表彰奖励了优秀科技成果5000多项,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奖励技术成果和优秀科技人才;对集团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还实行津贴制度,推行高技能岗位津贴,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中,实行岗位首席制度,每年评选一次,每月给予一定津贴。一大批技术工人、知识分子在港口发展中脱颖而出,走上集团中层领导岗位和管理岗位。
他和桥吊成了铁哥们
QQCT工程技术部综合办主任,集团劳动模范
高吉凯是一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在设备技术管理岗位上已经干了近25年。
1993年的一天,领导把高吉凯带到集装箱码头2号桥吊前,说了一句:“今后你负责维护它。”面对这个高70米、重上千吨、价值数千万元的庞然大物,顿时,高吉凯感到了肩上“压力山大”。他说,这是青岛港对知识分子的信任,也是对技术人才的渴求。
此后,高吉凯与这庞然大物结下了不解之缘。2号桥吊是国内第一代桥吊,现状是技术状况差,技术资料不齐全,为尽快熟悉设备,他牢记一位领导说的一句话:“桥吊是铁哥们,你出多少力,它就有多少回报,决不会骗你。”从此高吉凯一头扎在设备上,桥吊作业时就多观察,空闲时就抓紧时间检修、调整,很快摸透了各部位的技术性能,也与桥吊这个铁哥们结下深厚的感情。
2001年的青岛港集装箱西移,高吉凯作为先期来到新港区的技术人员,参加了当时世界最大桥吊技术规格的制定,现场调试等工作,在码头投产前就编写了钢丝绳更换等7项工艺,为码头按时投产和创世界效率保证了桥吊的安全可靠,2004年被集团授予首届“桥吊专家”荣誉称号,同时获得集团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底,公司成立工程技术部综合办,他承担了部门的组建和负责工作,从业务技术转向技术管理工作。
“港口装卸都是靠设备出力,设备运行正常是重中之重。”高吉凯说,谁说知识分子不能干体力活,过去,他每天在几十米的桥吊上爬上爬下,一天攀爬的高度相当于爬崂山,也干得很带劲。“如今青岛港正在建设第4代港口,我们还要继续知识更新,越干越有干头。”
24年涨工资34次
青岛港一直坚持共建共享,职工工资待遇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即便是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青岛港仍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大干多超、多劳多得,继续全员增资,其中农民工的增资幅度达到13.4%。
多年来,青岛港把“年年为员工增加收入”作为制定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连续24年34次涨工资,并且保证一线员工的工资收入大大高于其他岗位员工。
当年曾被熟人看扁
在集中采访中,工人们与记者敞开心扉交流,多达数十人的一对一采访中,他们一次次提及“尊严”两个字,让记者不得不注意、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字这样重要?
很多年前,老码头工人出大力、流大汗,工作没有技术含量,生活在社会底层。在他们心中,当代的码头工人不但是收入高了,生活好了,工作更有价值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尊严,挺直了腰杆——这可能是很多人心中最渴望的东西。
采访中,金牌工人许振超给记者讲了一个有关尊严的故事。
“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这是八大样板戏《海港》中的一句唱词,描述的正是码头工人的作业场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出戏传唱一时。当时,年轻的许振超正是被这个场景深深吸引,决心走出国棉七厂,到港口上试试身手,“感觉那是男人干的事”。
可是,到了港口工作,他才体会到码头工人的不易。“40斤一麻袋的古巴糖,一次扛三包在肩上。经过长途贩运,糖已经板结,硬的像岩石,走一步都要命!”那个时期,许振超最大的感受就是累,每天下工回来,“累得让你什么都没法想,就那种累。”
码头的作业环境也不好,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着矿粉吃饭。又累、又脏、又苦,这就是老码头工人的工作写照。更让人难过的是,码头工人走哪都让人瞧不起。因为许振超转行做了码头工人,他的亲友纷纷表示不理解。有一次走在路上,一个朋友看见他过来,头一扭,装不认识走了过去,“当时社会上就是这样看码头工人。”
许振超说,现在的青岛港码头工人待遇很好,收入高。但其实,码头工人收入一直不低。“70年代我就能挣43块钱工资、45斤粮票,在社会上算高的。但收入高不等于有尊严,一样被瞧不起。”
如今,码头工人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为经济、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腰杆挺直了,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作为一个老码头工人,许振超对“尊严”两个字的体会比很多人都深。
说起现在码头工人的地位,许振超讲得更实在,他说起了码头工人找对象的变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码头工人找媳妇难。由于工作条件差,原木装卸等作业风险非常大,说没命就没命,哪个女人愿意跟?”后来,工作环境有所改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码头工人找媳妇不难了,“但我队上的很多工友的对象都没工作,说到底,还是社会地位低。”
“现在呢,我们码头工人价值被社会认可,找什么对象的都有。”说到这里,许振超笑了,他掰着指头给记者数,有几个同事家属是老师、有几个是医生、几个是护士,还有几个是白领。
“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就在那一瞬,这8个字在记者心中升起,清晰、有力,仿佛能感到它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