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3 18:32来源:半岛都市报
穷与富职工24年连涨34次工资
职工的心,企业的根,人心向背,决定成败。青岛港领导有一句话:“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与之相对应的是,职工们也有一句话:“港口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领导交给的任务再难也要完成。”
从沂南农村到青岛港的宋春彩细心地保存着从2006年至今的所有工资单,从2006年刚开始的900多元,到2008年的1500多块钱,再到如今的4000多块钱,这让只是在青岛港干食堂管理员的宋春彩,说到工资就笑得合不上嘴。
“我对象也在青岛港,1996年时候挣300多块钱,现在我们夫妻俩一个月就能挣将近万元,这在我们老家是想都不敢想的,村里面人都可羡慕了。我们心里面甭提多高兴了,一点儿后顾之忧都没有,就是把港口当成家一样,港口的事情那就是自家事。”宋春彩说,在这种激励机制下,根本没有人想离开企业,人人都愿意干事创业,盼望企业能越来越好。
年年为员工增加收入、连续24年34次涨工资、一线工人工资高于管理岗位……在青岛港,涨工资是被企业领导层作为“天大的事”来抓。
即便是面对2009年金融危机的严峻局面,青岛港仍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大干多超、多劳多得,不仅不降薪、不裁员,继续全员增资,其中农民工的增资幅度达到13.4%,那时有不少员工甚至主动要求放弃增资,希望和企业共度难关。
青岛港坚持“共建共享,同工同酬”,在增加工资改革中广泛征求并采纳职工意见,每年在广大员工中分层次召开增资改革讨论会,全体员工参与。在青岛港不论集团领导、中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农民工,都一个单子发钱,一个食堂吃饭,都有五项社会保险、各种激励奖项和住房补贴等福利。
职工的心,企业的根,人心向背,决定成败。青岛港领导有一句话:“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与之相对应的是,职工们也有一句话:“港口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领导交给的任务再难也要完成。”
苦与乐不断刷新的世界纪录
他们把艰苦劳动当成生活的乐趣,把码头当作表演的舞台,努力苦练业务,达到吊车与人心手合一,这才有了一个个奇迹的诞生。
作为拥有2万多人的大港,青岛港却从不裁员,青岛港向职工庄重承诺“只要愿意干,好好干,就决不撒手不管”,20多年来从没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不建办公大楼省下钱来建码头,不装修办公楼装修职工的候工楼,不买小车买职工班车——把职工当做港口的主人,职工就把港口当做自己的家,工人们用智慧、汗水、辛劳建设属于自己的家园。为了建设大港口,青岛港职工自发组织开展了十几次建码头义务劳动,用小推车推出了一座座大码头。
炎炎夏日,骄阳如火,但记者在青岛港的码头和货场采访时,看到港口仍旧是一派繁忙景象,大型机械和码头的工人们依然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一列列吊车在紧张忙碌地装卸货物,码头工人橙色的工作服在暖阳的映照下显得越发耀眼,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自豪、自信与奋发,没有怨言。
西瓜、汽水、冰糕、绿豆汤等消暑物资会第一时间送到码头上,还有装备齐全的防暑药箱,保证不让一位工人中暑。
“港口给我舞台,我还港口精彩”——这是许多工人挂在嘴边的话语。记者采访发现,码头工人天天工作看上去只是很单调地装装卸卸,成天去吊那些海轮上的集装箱,可他们把艰苦劳动当成生活的乐趣,把码头当做表演的舞台,努力苦练业务,达到吊车与人心手合一,这才有了一个个奇迹的诞生。
正是这种奋发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让青岛港不断完成华丽转变: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青岛港吞吐量从只有2000万吨,到如今超过4亿吨;从国际上没有什么名气的港口成长为现在的世界第七大港;青岛港的集装箱货物从1978年的几十个标准箱,到2012年达到了1450万标准箱,居全球第八位。原为北方支线港口的青岛港,如今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着贸易往来,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完成2.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800万标准箱,国内排名均提升一位,双双跃居全国第四位。
个人敢做梦,港口能圆梦,青岛港把职工的成长、成才、圆梦融入到企业的大发展之中,人人把港口的奋斗目标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将个人梦与海港梦、中国梦融为一体,使青岛港处处涌动着寻梦、追梦、圆梦的澎湃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