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6 08:59来源:青岛网络电视台
06.于青江――身兼数职只为尽快还债,重诺守信感动债主
于青江 男,28岁,即墨店集镇村民
父母相继离世,留下巨额债务。为了还债,于青江四处打工赚钱,7年偿还6万多元债务。一天于青江在下班回家时遭遇车祸被撞断右腿,得知情况的债主被他的诚信感动,不但不要剩下的欠款,还主动送来了医药费。而于青江说,父母留下的债还有18600元,自己一定要还上。
于青江9岁那年,父亲突然查出患了胃癌,花费数万元也没治好,几个月后父亲去世。于青江20岁的时候,母亲又突遇车祸头部重伤,花去6万多元治疗费,也没能挽回她的生命。肇事车辆至今没有下落。父母先后离世后,留下了8万多元的债务。“父债子还,这是天经地义的”。办完母亲的后事,于青江就开始学习当厨师,经过数月的培训,拿到了二级厨师资格。于青江来到青岛一家酒后打工,每月工资1000多,几乎全部用来还债。为了尽快还债务,于青江从酒店辞职,先后干过建筑工、电缆维修工和搬运工等,为了多赚钱,他起早贪黑,有时身兼数职,最多一个月能挣到4000多元。可是由于太累,于青江出现了营养不良,有好几次都昏倒在地。今年已经27岁的于青江怕谈女友花钱,就一直坚持不找。赚的钱除了留少量的生活费外,其余的全部还债。7年来,8万多元的债务他已经还上了6万多元。
11月11日晚6时许,于青江骑摩托车下班回家途中,撞上停在路上的拖拉机,而后被一辆快速行驶的轿车碾过右腿,造成粉碎性骨折,轿车随后逃逸。经过抢救,命虽然保住了,但于青江的右腿却因伤情过重站不起来了。于青江伤情很重,光手术费医药费就需要10多万元。许多债主听说他打工7年还债的故事后,纷纷赶到医院,不但不要欠款,还送来了医疗费。一位债主说,当时听说青江遇到困难,就借给他2000多元钱,后来被他打工还债的事感动,所以决定欠款不要了。
“现在还有18600元债没还上,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于青江说,每还一笔债他都记在本子上,当年借给他们家钱的亲戚朋友至少有20多个。朋友看他遇到了这样大的困难,大都没打算要他还钱,可是于青江却坚持一定要还。“不管怎么样,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把钱还上,做人要讲诚信。”于青江说。
07.于尊灿――义务为村民投递十五年的“编外投递员”
于尊灿 男,80岁,即墨市店集镇青山后村村民
在即墨市店集镇青山后村,现年80岁的于尊灿为村里每一户人家所熟知。他不是投递员却干着投递员的活儿,不要工资,也不要报酬,免费为村民投递书信报刊15年。15年来,他步行投递行程二万余里,风雨无阻,每天准时把报刊杂志送到订户手中,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不穿邮服的“编外投递员”。
1998年,时年65岁的于尊灿因为喜欢读书看报,每天都到村委会去拿报纸。看到有很多信件堆在村委无人领取,他便主动提出要为村民义务投信送报,这一干就是15年。“这个营生不能耽误,谁家有个信件,急事啥的都想早点看到!”十五年来,每天邮局的工作人员把信件、包裹单、汇款单、报纸等送来,老人接过当天的报刊和信件后,就在家分门别类地登记整理出来,再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送到村民家中。乡亲们要寄出的信件,汇款,包裹等也都让他带送给投递员寄出去,从来没有耽误过一次。每逢刮风下雨,他就用塑料薄膜把报刊杂志和信函包裹起来。冬天,他冒着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去送报;春天,他顶着寒风完成投递工作。他的行为感动了村里的每一位村民,大家十分爱戴这位可敬的老人。时间长了,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编外投递员”。
青山后村有村民1300多人,每天都得有二三十份报刊信件,要送完这些信件,他每天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有时候碰到村民不在家,他就会再跑一趟腿。15年来,他步行投递行程达二万余里。“我为村民们服务不图回报,就想多看看书报,学点儿知识,同时让乡亲们早日看到报刊,收到信件,多了解点村子外面的世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于尊灿,通过这些年送刊读报,掌握了很多知识,他经常把从杂志上看到的致富消息告诉村里其他人,平日里大家想知道天气情况、国内外的新闻等,都会去找他询问。
于尊灿的认真负责感动了每一位村民。“送信件一定要有负责任的心,给人家送丢了不行,送错了还不行,收信人不在也要想办法把信送到人家的手上。”他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而村民们提到他都说,“干了15年的送信送件工作,比邮递员都要认真,他是不穿邮服的编外投递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