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新市民子女应从多方面给予关爱

2013-01-04 13:21 来源:青岛早报

  说法

  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外来娃

  作为市政协委员,赵高潮持续多年关注教育问题,他认为,新市民也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在这个城市苦苦打拼,为了生存生活而奔波,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照顾孩子,而从根源上讲,如果能给他们稳定的生活保障,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他们就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照顾孩子。他建议政府在建设廉租房的时候专门划拨出来一部分提供给新市民。此外,更重要的则是需要全社会从精神生活上给予孩子们更多关注,针对外来娃托管问题,可以发挥社区和公益组织的力量,开办更多公益性的小课堂,给孩子提供一个放学后可以有人辅导课业的地方,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利用周末时间教他们学音乐、做手工,帮他们补习英语,寒暑假带他们去爬山游玩或看场电影,给他们送去书籍,和他们多交流,谈谈理想,给予更多鼓励,所有这些来自各方力量的关爱都将浸润孩子们的心田,给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带去很多的温暖和希望。

  李嘉奎则认为,学校和老师要更多地承担起引导这些外来娃学习和成长的责任,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还要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并给予家长一些指导,共同为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做规划。

  ●新闻链接

  两会直通等你提建议

  一年一度的青岛市“两会”即将开幕,本报已开通“两会直通车”,市民有什么想法、建议希望通过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带到“两会”,可以通过3种方式向早报“两会直通车”栏目反映。一是发送电子邮件至“两会直通车”邮箱(zb lianghui@163.com),请写明姓名及联系电话,以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与您联系;二是发送短信至“两会直通车”短信平台(13465824010);三是登录新浪微博@或私信青岛早报,在您的内容前添加#两会微话题#)。

  采访手记

  精神关爱很重要

  根据市教育局的统计,2011年青岛的小学和初中,共有12.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一座城市能不能“容得下”外来娃的一张课桌,能不能把他们当做城市新主人而不是“外人”,考验着这个城市的气度以及未来发展的视野。

  记者在采访这些外来娃时,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些共同点:父母没有高收入的工作,一家几口租住在狭小的房屋内,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差,而这些孩子年纪虽小,却无一例外的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学习努力。当城里的孩子还赖在父母怀中为争取一件玩具而撒娇哭闹时,外来娃们却早已起床,收拾屋子、洗衣做饭。

  

首页  上一页  [1]  [2]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