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小小年纪就跟随父母远离家乡,来到美丽的青岛扎根、生长,与城市孩子一起走入学校学习、生活、玩乐,却始终难以融入这个城市,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新市民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文化背景的差别,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心理落差,易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另外,父母为生活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他们的学习……一直以来,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近日,早报邀请了市政协委员走访了部分新市民子女家庭,了解他们的现实生活状况,并表示全社会都应该从“心”上给予他们更多关爱。
实地走访
水果摊摊主没时间管孩子
昨天,大连路农贸市场内,顾客并不多,11岁的六年级学生黄晓东正在帮父母看着水果摊,市政协委员、民进青岛市委员会副组委赵高潮和市政协委员、山东华政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嘉奎走进市场内,“妈妈回家看弟弟去了,让我临时看着摊位,一会儿就回来了。”黄晓东礼貌地说。“冷不冷啊?作业完成了没有?”两位委员和孩子聊起了家常,不一会儿,黄晓东的妈妈贺女士赶了回来。
提起孩子的学习,贺女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和孩子爸爸初中都没毕业,学习上根本就帮不上忙。”贺女士告诉记者,他们老家在临沂,来青岛有七八年了,在市场内租了个摊位卖水果。每天早上4点多钟,孩子的父亲就要起来去上货,她照顾孩子吃了早饭后,就来市场上看摊了,而中午孩子就在学校里吃,等他们夫妇俩收摊已是晚上八九点了。“孩子得饿着肚子,等我回家做晚饭一起吃,不过这么多年也已经习惯了。”贺女士说,一天到晚光忙活这摊活了,根本没时间去管孩子。
“我们也想给孩子找个托管班,可是一个月要300多块钱,太贵了。”贺女士说,除了黄晓东,她还有个6个月大的小儿子,一家四口租住在附近的小房子里,全家都要指望这个水果摊挣钱,所以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让孩子去托管班或者辅导班。
市场里的孩子烦恼也不少
“我就住在这附近,常常来这个市场买菜,时常能看到一些孩子跟着父母看摊,特别是暑假,市场里的孩子会更多。”赵高潮告诉记者,“在我看来,这些新市民子女的暑假生活更幸福,起码没有父母逼着去赶场上各种辅导班。”李嘉奎笑着说,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些孩子课余生活的匮乏,无人管束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在大连路农贸市场,像黄晓东一样的新市民子女还有很多,他们大多就近在无棣四路小学就读,懂事、孝顺,是很多青岛家长对新市民孩子的印象,班里的老师都很关心新市民子女,他们也时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多关心他们,只是有些孩子会有些孤僻。
还有很多孩子像黄晓东一样面临着很多烦恼,物质上的清贫只是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上的无人指导、成长中缺少伙伴,甚至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心灵困境或许会一一显现。
观察
外来娃心理落差大
在外来娃占到91%的无棣四路小学待了几年,校长马燕越来越喜欢这群孩子,在她看来,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外来娃一点儿都不差,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城里的孩子还要优秀,比如这些孩子都特别懂事,而且生活能力强、勤快、品性善良。但同时她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外来娃卫生意识不强、英语水平起点低、普通话说不好的情况确实存在,学校也都采取了一些措施。考虑到外来娃的父母没有精力,也没有经济能力让孩子学才艺,无棣四路小学便通过社会爱心人士的赞助和支持,在校园里成立了诗朗诵社,孩子们参加培训、比赛都不用掏一分钱,同时前年政府投资1200万重建校舍,让每一个外来娃享有最优质的义务教育。
“在硬件上政府不断加大投入,软件上学校免费举办了各种特长班、兴趣班,但光靠学校还是不行的。”马燕说,新市民子女来到城市,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文化背景的差别,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心理落差。背井离乡的生活、异常简陋的租住环境、再加上本地人或多或少的歧视,易使外来务工子女产生多动、自闭、焦虑等心理问题。另外,他们的父母为生活奔忙,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学习,往往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丢给学校,这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成了任课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
马燕说,这些孩子几乎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对未来没有规划和方向,即使是六年级学生,对于将来要干什么也是处于迷茫状态,这主要是因为缺乏父母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