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2 22:49来源:青岛网络电视台
0713时,蛟龙入水。橡皮艇立即靠近,好的天气,风平浪静的海况使得,很快就将主吊缆和拖曳缆解脱开。现场副总指挥向指挥部汇报“潜水器布放完毕!”、“船舶已经到达指定位置!”整个布放过程顺利完成。
0715时,6971语音电话的通信电缆被指令在船首放入水中。随即报告“水面检查完毕”。潜水器逐渐离开了母船,约有3-4百米的样子,橡皮艇一直在距离蛟龙号2-3米的海面上守护着,这是在2009年海试时就制定的规程,当时是为了承担高频电话的中转,现在则主要是为了潜水器内的心理安慰。
这次下潜试验的深度受到严格限制,对布放点的位置就有较高的要求,在布放点的位置相对准确一些,待接近海底时,就可以少移动一些。在海面上是借助于海流而漂移,在海底是要凭借自身的动力而航行的。
舱内报告,他们预计要在水面等待漂流15分钟,以尽量接近预定的着底点。
试航员们在水面时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说明他们对于下潜的操作越来越娴熟,对于潜水器的性能越来越自信。当然,最重要的是今天平静的海面让他们不会在水面饱尝颠簸摇晃之苦。
0734时,付文韬在舱内请示:“水面检查结束,潜水器工作正常、舱内感觉良好,请示下潜”。潜水器水面检查正常,申请注水下潜,控制室核对了蛟龙号潜水器的GPS位置后,答复:“同意下潜!”
0740时,控制室报告:潜水器已经开始没入水面下潜。在母船的右后尾部方向,也就是潜水器入水下潜的方位上出现了一道彩虹。
利用潜水器在海面漂泊的时间,声学数字通信的电缆吊阵布放入水。0744时,声学数据通信建立起来,指挥部的水面显控系统开始显出蛟龙号的各种数据。现场指挥部要向随船的4家媒体记者进行第一次权威发布,可是重复的过程,已经吸引不起记者们的兴趣,他们都拿着照相机到甲板上拍摄彩虹去了。对这样的祥兆,谁又不喜欢呢!
数据显示,蛟龙号以每分钟41米的速度下潜,0747时,深度299米,这个速度比上个潜次差不多。
一个漫长的下潜过程开车了,又开始考验我们的耐心。当做指挥部的会议室又成了媒体记者和一些海试队员的工作室。这次海试刚开始时,指挥部曾考虑过在下潜作业期间不让记者们进入。在这里,通过屏幕墙上的各种监视画面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船尾部各个岗位的情况,从蛟龙号水面显控系统监视屏幕上,能方便直观地看到潜水器在水中的各种位置数据,同时还显示出舱内的各种工作参数,如果舱内有异常报警,也可以随时显示出来。指挥部因此也就成了信息中心,同时,这些显示页面也可以通过船上局域网查看到。既然他们在舱室里也能看到这些画面和数据,倒不如索性让他们都过来进行实时的采访报道呢。
0837时,蛟龙号下潜深度2286米。下潜速度为36.7米,舱外的海水温度已经降低到1.9℃。从上个潜次的数据回放时,我已经注意到海水温度随着深度变化的曲线规律了,并将这个曲线刊登在海试快报上。曲线图上显示,超过了1840米的深度后,海水温度就一直保持在1.8℃附近,上下不差0.1℃,,深海下面是没有四季变化的。而此时的潜水器舱内温度还是28℃,下降的速度比较慢,听试航员说,舱内的温度传感器安装在一些设备的附近,受散热的影响,舱内的实际温度要比显示的低3℃。同样,在上浮的过程中,舱内的温度也回升得较慢,试航员在下潜的过程中,是期望着早一点下潜以达到降温作用,记得在进行50米海试的时候,海水温度降不下来,每次下潜舱内都像是蒸笼一样,试航员们都是浑身汗透。而现在他们每次下潜都要携带着外套。
0848时,蛟龙号下潜深度显示为2685米,舱内的温度为28℃,
对于现在的海试队来说,这些下潜深度数据已经不再有什么太多的感觉了,主要是关心潜器的技术状态是否正常。
0856时,下潜深度为2998.5米。
· | 6月21日:舱外照相机拍摄海底布放标志物的照片 2012-06-22 |
· | 6月21日:修复完毕,计划明天下潜 2012-06-21 |
· | 6月20日:正在对蛟龙号进行维修和检查 2012-06-20 |
· | 6月17日:潜水器下潜到6000多米时,各种数据在船上可随时看到 2012-06-17 |
· | 6月19日:下潜很顺利,预计北京时间4点钟可以回收上来 2012-06-19 |
更多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