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马里亚纳海沟挑战7000米深海
探知神秘的深海一直是国人的梦想,2002年国家“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立项和实施让这个梦想不再遥远。如果说2009年深潜1000米级海试的成功是此剧精彩的“序幕”,那么2010年3000米级和2011年5000米级海试成功则是里程碑式的“发展”,而7000米级无疑是激动人心的“高潮”。
“整个大洋,除了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之外,可以说几乎没有7000米以上的深度。”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党委书记、高级船长陆会胜说,此次海试目标水域就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某区域,“那里是密克罗尼西亚专属经济区,根据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这片海域无论是深度、海况还是底部平坦程度等要素,都符合海试要求。”陆会胜介绍,“蛟龙号”若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深潜7000米试验成功,将意味着“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将为今后进行更大范围的海洋科考提供技术平台支撑。
下潜来回6小时体力要求更高
为了7000米海试,青岛的两名潜航员唐嘉陵、付文韬近日刚刚结束在无锡近两个月的训练回到青岛。说起此次下潜7000米将面临的挑战,付文韬介绍说,对于操作潜水器来说难度是相同的,但由于深度加大,对潜航员的体力要求更高了。“下潜7000米一个来回要6小时,比下潜5000米要多出1小时,加上在海底作业停留的时间,一次下潜的整体作业时间可能超过先前9个多小时的纪录,突破10个小时。”付文韬说,由于舱内空间狭小,诸多行动不便,他们要尽量减少饮食和喝水,但为了保持体力,会吃一点高能量食物,比如巧克力、牛肉干等。另外,下潜深度加大了,舱外温度也会由5000米处的1.4摄氏度降低至1摄氏度,不过舱内温度仍会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
“为了这次海试,我们准备了海底沉积物取样器、生物存放篮、水样取样器等,出海时都会带上。”潜航员唐嘉陵告诉记者,去年海试时,在深海抓到的海绵状软体生物放到“蛟龙号”生物存放篮里,后来不知怎么不见了。“可能是从缝隙跑掉了,也可能是浮到海面时被海浪打散了。”鉴于此,今年他们换了一个新的、密封更好的生物存放篮。而为了高效地使用这个新篮子,他们此前还曾加紧练习,“无锡训练基地有一个专用的锅底状水池,十几米深、八十米宽,我们几乎每天都乘坐潜水器在这个模拟海底的环境里做一些操纵新工具、与水下装备磨合的训练,以便到了真正的深海,更娴熟地抓取各种海底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