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峰会,12年12瞬间

2025-11-07 17:55 来源:海报新闻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12”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数字,一般寓意着圆满与新生。例如,十二生肖,象征了一个完整的轮回;十二地支,代表着时间与空间的周而复始、万象更新。

  然而,12年,对于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跨度。这12年,恰好是世界互联网经历剧变的关键时期。它背后蕴含着从“新生”到“成熟”,从“议题”到“生态”,从“中国倡议”到“世界共识”的深刻进化。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千年水乡与数字文明的12次相遇,让乌镇峰会不仅成为互联网发展的见证者,更成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者。

  2014年,互联网之光初照水乡,千年古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首届峰会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搭建起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以及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

  2015年,一个理念在此诞生,照亮前路。第二届峰会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系统阐述“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发布《乌镇倡议》等20多项成果,新设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成为展示前沿科技的窗口,互联网发展的“中国智慧”开始为世界所知。

  2016年,“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成为主题,首次推出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展示了15项尖端科技,被誉为“互联网界的奥斯卡”,为全球顶尖科技提供了闪耀的舞台。

  2017年,《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两份蓝皮书首次发布,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提供“乌镇视角”。AI开始融入古镇肌理,机器人向导、智能斑马线成为寻常风景。

  2018年,峰会围绕“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设置20个分论坛,积极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平台,致力于弥合数字鸿沟。

  2019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发布,全面阐释这一理念的时代背景与实践路径,标志着理念进入系统化、理论化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成为浙江抢占产业新赛道的重要力量。

  2020年,疫情突显数字力量。在“数字赋能 共创未来”主题下,峰会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将理念转化为全球抗疫与合作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互联网在危机时代的不可或缺。

  2021年,“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峰会首次举办“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发布展示活动,让构建命运共同体有了可知可感的生动注脚。

  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升格为国际组织,实现了从一场盛会到一个常设平台的质的飞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发布,乌镇本土的数字经济企业增至上千家,“乌镇之光”超算中心跻身全球前列。

  2023年,恰逢峰会10年与“数字浙江”建设20年,全球首个互联网主题科技馆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开馆,“全球青年领军者计划”启动,为下一个十年播下种子。

  2024年,峰会锁定“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主题,全新设立“世界互联网大会杰出贡献奖”。会员数量全球扩展,一个更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已然成型。

  站在2025年回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提出十年。今天,中国已在互联网领域取得6个世界第一:5G网络规模全球第一、网民规模全球第一、网上零售额全球第一、移动支付普及率全球第一、顶级域名保有量全球第一、慕课数量全球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峰会最具创新性的“六小龙乌镇对话”,首次将中国AI领域的新锐力量集体推至聚光灯下。这一安排不仅为全球观察中国AI前沿创新力量提供了绝佳窗口,也体现了乌镇峰会作为风向标平台,敏锐捕捉并展示全球科技产业新生力量的能力。

  12载春秋,乌镇峰会见证了中国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跨越,宣告了中国将推动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作为一项长期国策,不会因一时一事的波动而改变。

  12年,乌镇峰会用12个瞬间,凝练了全球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记录了中国从“接入者”到“贡献者”的崛起之路。千年水乡的“不变”底蕴,与数字时代的“万变”创新,在这里达成了最深度的交融。

  历史与未来,就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悄然握手,共同回应着那个关于人类共同未来的时代之问。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