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10时,嘉兴市公安局“嘉警·蓝盾”第五次产品发布会在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举行。六款由基层民警自主研发的警务科技产品集中亮相,涵盖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也是嘉兴公安以科技强警战略为依托,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一次成果展示。
随着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临近,科技赋能实战的创新成果正源源不断汇入这座千年古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孵化,正为“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的大会主题写下最坚实的安全注脚。
一起走进乌镇街头巷尾,感受嘉兴公安如何让“数字温度”直达民生。
科技赋能打造新型警务运行模式
“嘉警·蓝盾”发布“人工智能+”
警务应用新场景
“用惯了‘无人机智绘’,就像多了个靠谱的‘战友’,让咱在马路上更有底气服务百姓,更有底气守护每一位群众的出行安全!”发布会一开场,海宁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海洲中队副中队长徐耀带来的一款“无人机智绘”系统,就吸引了全场目光。
徐耀介绍,这款“无人机智绘”系统是“小无人机+平板+智能系统”的组合,无人机仅重192克,携带方便;系统依托高精度航拍与AI图像识别,实现交通事故现场10分钟内自动生成标准化图纸,现场勘查效率提升了70%以上。
“过去处理一起伤人事故,当事人要在医院、交警队、保险公司来回跑,现在一部手机就能搞定!”发布会现场研发民警介绍,“嘉警云处助手”是专为伤人交通事故设计的全流程线上平台,集成公安、医疗、保险等多部门数据,将伤人事故处理周期从50天压缩至20天。
除了服务民生,现场还发布了“警务小红书”等“民警专属工具”,用智能化手段为基层“减负增智”。
智慧交管升级
“未来执勤”新模式守护水乡平安
在云享路与智程路交叉口,一位“特殊交警”十分醒目——交通指挥机器人正以标准手势引导车流。机器人身高1.8米,时速最高可达6km/h,续航时间超过7小时。它不仅可复刻各类指挥动作,更能与信号灯系统联动,实现动态分流与智能劝导。
“之所以在交警之外再配备一个机器人,是因为它通过AI算法不仅能获取当前路口的数据,更能掌握上下游多个方向的实时车流,实现动态分流与智能劝导。”桐乡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副大队长宋扬介绍。
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窗口,始终是前沿技术应用的“试验田”。在警务装备智能化浪潮中,警务人员保障类装备同样迎来创新突破。
智能温控执勤背心为铁骑队员带来了“可穿戴的温暖”。
“启动不到一分钟,热量就从颈部、后背蔓延开来,骑行时再也不怕寒风刺骨了。”乌镇中队铁骑队员唐柳嘉说。这款背心采用柔性发热技术,精准作用于关键穴位,在0℃环境下持续供热5-8小时,实现了“轻便穿戴”与“全程防护”的完美平衡。
“我们从实战需求出发,推动智能装备的迭代升级与警务流程的系统重塑。”宋扬表示,公安机关全程参与需求定义与场景适配。未来,还将持续深化“需求导向+技术驱动”的研发模式,推动智能装备与警务流程的全面融合,构建“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智慧警务新生态,让科技真正赋能实战、守护平安。
升级“一米警务”
在水乡画卷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小桥流水,桨声灯影。在乌镇西栅景区,如织的游客不仅沉醉于江南美景,更感受到一份由科技编织的、数智守护的安全感。
乌镇派出所副所长杨群芳介绍,全新升级打造的“一米警务”品牌,在组建专业景区巡逻队、前置服务触角的基础上,融合了治安瞭望哨、AI智能眼镜、伴飞式执法记录仪等尖端装备,让民警拥有了“空中之眼”与“移动智库”,构建起一张“空地一体、人机协同”的立体化智慧防控网。
AI智能眼镜如同“移动信息库”,是景区巡逻队队长刘静怡在执勤中的好搭档。“能迅速识别车辆是否申请入乌通行证;面对外宾,‘语音翻译’功能瞬间打破沟通障碍……”刘静怡向大家介绍了智能眼镜的4个核心应用场景。
“站得高、看得远、看得全,能让游客第一时间找到我们,找到安全感。”在乌镇西栅景区门口,3米多高的瞭望哨格外引人注目,不仅成了“网红打卡点”,更是游客咨询、求助的“首选”。
“我在地面走,它在天上飞。我看不到的地方,它看得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它飞得过去。”队员钱仲琪现场展示着一个能3秒起飞、自动伴飞的“空中之眼”伴飞式执法记录仪。
瞭望哨作为民警的“全域感知中枢”,可360度旋转俯瞰,实时掌握人流车流。一旦发现异常,瞭望哨便与伴飞式执法记录仪启动“空地协同”:执法记录仪作为“空中之眼”迅速前往侦察,地面警力据此精准调度,主动预警。
十二年护航路,嘉兴公安持续迭代完善“智能、无感、动态、和谐”的安保新模式,让平安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