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教育和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2025-10-23 14:13 来源:青岛发布

10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和《青岛市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有关情况。市教育局总督学李晓元;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处处长丛新堂;市教育装备与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臧方青;西海岸新区区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宗武邦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省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青岛教育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市教育局同步研究制定了职业教育、数字教育等5个专项三年行动计划。

 

下面介绍《青岛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和《青岛市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职业教育是跟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重要位置,我市职业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未来三年,我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打造职教高地,推动全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全国第一方阵”的目标定位,明确“职教体系更加完善”“空间布局更具特色”等十大工作目标,确保到2027年基本形成“一体两翼双引擎”的青岛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职教本科为引领+高职为主体+中职为基础;两翼: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双引擎:数字化+国际化)。

 

具体推进十大工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工程

 

构建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职业本科为引领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做精中职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和育人质量,做好专业整合和优化调整。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推进高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在青高职专业设置统筹,强化中职与高职专业衔接,探索中高职一体办学。到2027年,全市高职在校生规模超过13万人;推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尽快达到职业本科设学标准。

 

职业教育空间布局优化工程

 

根据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在重点产业聚集区布局职业院校,加强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一盘棋统筹。到2027年,青岛职教园全面投入使用,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特色职教园区,每个举办职业教育的区(市)均打造1个职教园区。

 

职业教育专业精准匹配工程

 

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布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的职业教育标准、专业评价标准,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到2027年,实现全市职业教育专业全面统筹;建设省高水平专业(群)、特色化专业(群)不少于30个,建强国家“双高”“双优”院校。

 

职普融通联合育人工程

 

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适合的赛道为根本遵循,完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机制,探索“高中阶段综合育人共同体”等融合发展模式,深化职普资源互通、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到2027年,全市普通中小学普遍开设职业启蒙和劳动教育课程;全市公办中职学校100%开展高中阶段联合育人;建成3个以上的“高中阶段综合育人共同体”。

 

产教融合校企共生工程

 

持续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一批体现青岛特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全市每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均成立示范性市域产教联合体。校企合作打造场景真实、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数字远程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到2027年,创建7个以上省级产教联合体,争取国家级产教联合体实现突破;建成10个以上市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五年制高职提质升级工程

 

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升学为导向,推动建立以中职学校为实施主体、以高职院校为引领的贯通培养体系。健全生均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师资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深化岗课赛证融通,聚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到2027年,实现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年招生规模1万人以上;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标准不低于100个。

 

混合所有制办学活力提升工程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校企联合精准育人。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试点,合作举办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增强职业教育“自我造血”功能。到2027年,支持一批公办职业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每年开展校企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1万人以上。

职教出海国际合作工程

 

立足青岛沿海开放城市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大与上合组织、日韩、东南亚三个方向国际职教合作,赋能“海外青岛”建设和企业国际产能布局。扩大职业教育来青留学和培训规模,培育一批具有青岛特色的国际贯通班、中外合作办学班等项目。到2027年,建成20个以上海外“班·墨学院”和10所高水平国际化职业学校,建好1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国际客厅。

 

教育教学质量跃升工程

 

主动适应中职生源数量质量变化趋势,助力学生重塑良好学习习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加强青岛特色骨干专业群、核心课程、优质新形态教材、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做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工作,加强职教高考辅导与教研指导。强化职业院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持续推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到2027年,推出青岛职教十大优秀教学方法,推出10个“三教”改革典型案例,10门中高职贯通精品课程;持续保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全省前列,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突破。

 

高技能人才德技并修工程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学习践行“三个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中职侧重基础技术技能培养,高职重点培养“懂技术、能管理、会创新”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强化学生数字素养、创意素养,将数字化技术手段应用到职业教育全过程。到2027年,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以上。

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我市高度重视并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青岛教育强市纲要对数字化工作进行了顶层规划,为确保《纲要》落地,配套制定《青岛市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我市未来三年数字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坚持育人为本,把握智能时代育人规律,构建数字教育体制机制和应用体系,健全优质资源供给共享机制,完善师生素养能力提升机制,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育未来教师、打造未来课堂,形成数字化开辟青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和赋能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形态。

 

《行动计划》构建了“双线贯通(集成化+智能化)、双轮驱动(场景驱动和人才驱动)、两项保障(基础环境+政策机制)”的数字教育体系。

 

以集成化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育数字基座集成。实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省、市教育平台的全面融通,教育信息系统、个性化应用模块接入青岛教育e平台,实现教育管理、数字资源、应用服务“一网统管”。

 

教育数据集成。建设教育大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办法,全面汇聚教学、管理等数据,助推教育决策、教师培训、评优评选、教育管理和课堂分析。打造“层次性、多样化”数据应用场景100个。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集成。建立数字资源融通和评价审核机制,打造“青快学”等优质资源品牌,指导区市、学校内生高质量资源,支撑“五育”融合、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

 

以智能化贯通教育教学全领域

 

加强人工智能前瞻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本地化应用,推出“智能问数”“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智能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有序发展和规范应用。
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体系。研制《青岛市人工智能创新课堂标准》,推出一批人工智能应用范式和示范场景,推出跨学科、项目式、探究式智能教学案例300个。
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升级。优化“一纲多本”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探索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全市中小学高质量开齐人工智能课程。

 

以数字化场景驱动数字化应用

 

主要围绕五类应用场景推进数字化发展。
赋能教学变革。推动教学过程数据采集和智能应用,实现“精准教”“个性学”,评选600节数字技术融合优质课,遴选数字化融合优秀课例300节。新增3000项在线数字资源,数字教学资源覆盖全部重点专业。
助推身心健康。拓展网络育人空间,推动数字技术与体育、美育、德育、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深度融合。
实现精准评价。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教师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等评价。探索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探索“数字画像+精准培训+智能评价”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
促进教育治理。推动数字技术融入管理、服务各环节,实现入学报名、招生录取、学籍管理等“一网通办”。推进校园安全、财务管理、校舍管理、后勤管理等业务管理智慧化升级。
推动科学决策。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实现数字赋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动态调整学区规划、课程优化等关键决策,有效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

以数字化人才培养驱动数字化发展

 

深化数字化干部教师队伍培养。深入实施“151”数字化人才培养工程,构建数字素养基础标准和发展评价体系,新增培育300名数字化领航校长、200名首席信息官(CIO)、20个数字化领航工作室,培育全国教育数字化专家3-5人。
夯实学生数字化能力。构建数字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机制,创建“五基三阶”人工智能学生素养培育体系,办好人工智能竞赛、嘉年华等拓展活动,承办好2026年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

 

夯实基础环境保障

 

提升网络环境。研制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配备标准,推动实现学校10G接入和无线网全覆盖,完成IPv6升级改造。建设教育信创云空间。建设不低于1000间智慧同步课堂,支撑城乡、学校、教室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建设智慧校园。建成覆盖全市中小学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学科教室、理化生实验室数字化改造和图书阅读环境智能化升级,有序推进学习终端应用。80%的学校形成智慧校园应用场景。
筑牢网络安全。提升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统一监测、精准处置。实施数据安全治理,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加强网络安全宣传,促进师生网络安全素养提升。

 

完善政策机制保障

 

进一步完善数字教育研究院、教育大数据中心和教育数字化领航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发挥带动牵引作用,推出一批数据应用、智能应用的案例和场景。健全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激励引导机制,开展数字化赋能教研和人工智能教研,定期开展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优质课、教育课题等评选。
职业教育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的枢纽,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一极。数字教育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必将成为青岛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市教育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先行先试、攻坚克难,全力抓好《青岛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青岛市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中国教育在线记者:在《青岛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双引擎”的青岛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包含哪些关键环节,将如何开展工作?

丛新堂: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市教育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各级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双引擎”的青岛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一体”“两翼”“双引擎”:

 

第一个关键词:“一体”,就是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发展。

 

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以职教本科为龙头。实施职教本科突破工程,加强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统筹,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争创职教本科。

 

二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实施高职资源扩增工程,聚焦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需求,扩大高技能人才储备。推进高职资源下沉县域,探索高职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中职与高职专业衔接,到2027年全市高职在校生规模超过13万人。

 

三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础。实施中职高质量发展工程。根据人口排浪式变化趋势,保障必要的中职学位供给,同时加强职普融通;大力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加强职教高考研究,助力学生多样成才。

 

第二个关键词:“两翼”,即: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完善职普融通育人机制。加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建好用好职业体验基地,开发职业体验课程,为中小学生提供多样的职业体验、职业启蒙教育。深化高中阶段联合育人。推进职普融通,鼓励学生跨校选课、教师跨校执教,办好综合高中、职普融通试点。推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在课程共建、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上深度合作,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二是创新产教融合发展生态。抓好青岛职教园规划建设。青岛职教园作为我市目前唯一的市级职教园区,承担着统筹高中阶段资源调配、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产教融合质量的重任。我们集中力量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产教城一体化的特色职教园区。抓好联合体和共同体运行机制建设。聚焦“两体”作用发挥,围绕提高服务我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能力,重点强化运行机制建设。加强部门协同,搭建政行企校对接平台,打造一批体现青岛特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突破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校企联合建设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激发办学活力。支持高职院校试点创办企业,增强职业教育“自我造血”功能,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个关键词:“双引擎”,即:数字化+国际化。

 

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紧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新要求,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发基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新型数字课程资源,探索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技能人才,将数字化技术手段应用到职业教育全过程,打造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的“青岛模式”。

 

二是职教出海双向赋能。持续推进中德职教合作、上合组织职教合作,重点加强中日韩职教合作。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以“中文+技能+数字”,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和境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能人才,赋能“海外青岛”建设和企业国际产能布局。

 

Q2

半岛都市报记者:在《青岛市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过程中,青岛如何保障城乡学校获得同等优质的服务?将采取哪些措施?

臧方青: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是教育数字化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我们将发挥既有优势,注重资源优化统筹,从以下方面保障城乡同享优质数字资源。

 

第一,强化城乡教学空间融通

 

搭建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通道和桥梁。一是加强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教育城域网高标准安全覆盖,加强各类教学终端的延伸配备,建构城乡共享的数字高速公路,奠定均衡的数字教育基础环境。二是探索未来课堂和未来学校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集团校内部和跨区域常态化课堂连线,探索建立云端课堂、云端学校,让优质师资资源和课堂教学穿越时空限制,实现云端的教学共同体,让身处不同环境的学生共享优质师资和课堂教学。

 

第二,强化优质数据资源共享

 

构建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基座和资源。一是加强教育数字基座建设。基于全市统一的教育数字基座,加强数字资源、数据服务、智能工具等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面向城乡免费开放,并实现上手即用,避免各自为战带来的重复建设和不均衡问题。二是完善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加强以“青快学”虚拟教研平台为代表的优质资源(服务)建设,建立覆盖各学科、章节、知识点和各类教学场景的数字资源体系,为城乡提供均衡服务。

 

第三,强化数字转型人才培养

 

提升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人才和课程。一是培育乡村学校数字化人才。在全市教师数字素养普遍培训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对乡村学校校长、首席信息官和教师的数字化培训,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数字化发展水平,实现城乡数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升级。落实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版)》,优化“一纲多本”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全市学生共享使用的人工智能基地和泛在学习空间,支撑城乡中小学高质量开齐开足人工智能课程。

 

第四,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升级

 

培育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场景和应用。一是加强人工智能前瞻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本地化应用,开展大模型预训练和微调,构建“市-区(市)-校”三级协同应用机制,推出“智能问数”“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一批智能应用,均衡服务城乡学校。二是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体系。推出一批人工智能赋能“五育”融合发展的应用范式和示范场景,加速构建“师-生-机”协同的教育生态。研制《青岛市人工智能创新课堂标准》,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引领城乡学校同步开展智能化升级。

 

Q3

青报教育在线记者:西海岸新区在数字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有哪些相关做法和下一步的针对性举措?

宗武邦:《青岛市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和《青岛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对未来全市数字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前瞻性布局,西海岸新区将全面落实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和具体任务,努力贡献更多的“西海岸经验”。

 

在数字教育方面,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校园打造、师生数字素养培育、数字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进行了创新实践和深入探索,新区先后入选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三方面精准发力。一是打造数字尖兵队伍。将数智素养提升、智能技术应用融入教师职前培养与职中培训,与驻区高校、科技企业合作共建教师数字素养研修中心,深化教育教学全环节智能应用培训,培养一批数字化名师、教学能手和数字化精英教师,全面提升校长数字化领导力,锻造数字教育先锋队伍。二是深化数字赋能应用。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教研、评价与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开发6种大数据分析算法,精准赋能课堂教学与一对一学习,培育并推广具有前瞻性、可复制、高价值的研究成果,构建数字教育应用生态。三是丰富人工智能场景。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建强区级课程体系与AI实验室,开发一批学科教学智能体,实现教学全场景智能伴学和智能助教,构建精准教学与一对一学习指导新生态。深化“DeepSeek”等大模型在教育教学、学生发展、教育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建设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AI智慧教学模式体系,构建智慧五育特色场景,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

 

在职业教育方面,西海岸新区产业基础深厚,聚力“5+5+7”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氢能、青岛影视基地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为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沃土。我们在办好3所全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基础上,41个专业点开设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与11所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初步实现了从中职培养向高职培养的转型升级。

 

下一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一是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增效行动,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职业学校专业结构,重点打造一批优质专业。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一体化发展计划,提升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水平,逐步形成以高职为主体、中职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格局。二是提升产教融合水平。推动海尔、京东方等头部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实践中心,推进职业院校与规上企业、链主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重点建设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构建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无缝衔接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加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推动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融合发展,加强优质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衔接培养。推广“双元三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墨子工匠学院、国际客厅等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建设,打造职教出海新区品牌。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