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了《青岛市停车场专项规划(修编)》(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范围为青岛市中心城区范围以及现状和在建轨道交通站点1公里覆盖范围。其中,中心城区按照“问题导向、适应需求、多样挖潜、合理布局”的原则,共规划布局城市公共停车场1008处,泊位约22万个,包括刚性控制类684处、泊位约15万个,弹性引导类324处、泊位约7万个。
从规划版图上来看,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和西海岸东区,涵盖面积约898平方千米。
《规划》以构筑结构合理、布局完善、有位有度、有序高效的高质量城市停车系统为发展目标,优化调整停车场空间布局,形成合理的停车供应体系,促进城市动静态交通协调发展。
比如,提出多样供给严格控制。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采用独立占地、与开发地块捆绑建设、与公交场站结建、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地下空间等多种挖潜方式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因地制宜增加停车泊位供给。在青岛,越来越多利用桥下空间、绿地广场地下空间等建设的停车场投用。5月1日,麦岛路西侧停车场正式投用,将公交停车场与社会停车场融合在地下空间内,结合“公园+”建设模式连接城市景观带,与小麦岛共同建设成绿草如茵、自然秀美的城市公园,不仅有效缓解小麦岛滨海公园停车难题,还生成了一处新的城市景观。
从城市的宏观视角洞察,每个区域如同形状各异的拼图,用地条件、开发建设成熟度、公交发展水平、交通运行状况、道路容量等存在明显差异。《规划》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结合停车供需矛盾分布情况,划定三类停车分区,实施差异化分区管理和分区供给策略。停车一类区,为严格控制区,一般为商业、办公较为密集的区域,区域内公交服务水平高,有2-3条轨道交通线路覆盖,是需要严格管控停车总规模的区域;停车二类区,为一般控制区,区域内公交服务水平较高,有1条轨道交通线路覆盖,是需要适度管控停车总规模的区域;停车三类区,为基本满足区,是一类区、二类区除外的区域。按照“圈层布局、合理引导”的理念,在轨道末端站、城区外围站、外围组团站周边规划地铁P+R停车泊位约9000余个。
《规划》提到要盘活存量提升效率。在“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停车资源联网、共享,推进停车智慧化建设,提高存量资源使用效率。截至今年6月份,“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已成功接入1600个经营性停车场,整合46.3万个泊位,构建起全市统一的停车大数据中心,实现停车信息“一网统管、一平台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