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风劲帆满启新程——国际社会瞩目中国绘制发展奋进新蓝图

2025-10-20 18:3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风劲帆满启新程——国际社会瞩目中国绘制发展奋进新蓝图

新华社记者

金秋北京,汇聚世界目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0日上午在北京开始举行。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多国人士表示,过去5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他们高度关注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相信这一历史性盛会将为中国未来5年发展擘画新蓝图,期待中国为世界持续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为其他国家探索发展道路提供新借鉴,为世界和平稳定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贡献。

“更具创新活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中国高铁网络已成为全球最现代化的铁路网络,中国还在构建以算力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以高新技术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快速增长,表明中国已为长期稳定发展做好准备,世界充满期待……”

说起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成就,经常赴华采访的巴西知名媒体人莱昂纳多·阿图什侃侃而谈。“中国在过去几年发展进程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增长最重要的贡献者。”

与阿图什一样,许多国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之所以高度关注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和“十五五”规划制定,是因为见证了中国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到中国发展为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世界经济系学者伊琳娜·科库什金娜说,在“十四五”期间,尽管受到各种不利挑战冲击,中国仍保持稳健发展势头和政策定力,为实现其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基础,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宝贵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是科库什金娜等国际人士谈及中国过去5年成就时提到最多、也是展望中国未来5年发展时最关注的领域。创新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第一动力,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从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绿色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6月发布的能源转型指数显示,与2020年相比,中国的排名上升66位至第12位。

“创造力”更强,“绿色颜值”更高——“十四五”期间,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云南绿色经济实践和现代农业发展、人工智能在上海等地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应用……这些都是我亲眼看到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成果。”近年来多次来华的《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分享了自己的亲身感受,“这些都让中国人民受益,也惠及世界各国。”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今后5年,我期待中国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创新实验室’和‘绿色引擎’。”

“相信透过未来5年的发展新蓝图,世界将看到一个更具创新活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黎巴嫩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瓦里夫·库迈哈说。

“持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穆林迪市场附近,大片农田延伸至远方,一片片辣椒田格外引人注目。“自2021年卢旺达干辣椒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辣椒种植已成为我们的重要出口产业。”卢旺达菲舍尔全球公司总经理赫尔曼·乌维泽伊马纳说,“我们公司目前每年对华出口干辣椒两三百吨。”

乌维泽伊马纳还为公司立下对华年出口量1500吨的目标。他说,他的信心来自于中国对非零关税政策,“零关税政策为当地农民和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空间,让非洲国家迎来崭新发展机遇。中国是非洲真正的朋友”。

乌维泽伊马纳的故事是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例证。给予所有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部取消、优化免签入境和过境免签政策……中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十四五”期间,中国货物贸易规模连续跨过5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两个台阶,稳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规模首破1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产供链国际合作有序推进,对外投资年均增速超过5%,总量规模稳居世界前三。

在古巴国际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爱德华多·雷加拉多看来,这些成就和举措彰显中国对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承诺,“为世界、尤其是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带来切实利益。”摩根资产管理全球主席白博文说:“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向世界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在多名国际人士眼中,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是中国开放决心的鲜活注脚。中国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从“硬联通”到“软联通”再拓展至“心联通”,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中老铁路给老挝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老挝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代主任格米说,自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经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突破1500万吨,货值超653亿元人民币。格米高度关注中国有关对外合作的政策举措,“期待老中两国继续提升中老铁路的经济辐射效应,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促进地区国家和亚洲的共同繁荣”。

“过去5年,在一些经济体趋于‘内顾’的背景下,中国坚定致力于扩大开放和互联互通,中欧班列持续运行为德国杜伊斯堡等城市带来产业发展、商业繁荣与物流升级。”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说,“我非常期待了解中国新的五年规划,相信中国未来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合作。”

“中国的发展规划和治理理念为世界提供有益借鉴”

科特迪瓦《阿比让外交报》总编穆罕默迪·孔波雷今年两次来华参加培训和会议,其间走访了北京、重庆和云南等地。这些经历让他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中国的治理和发展模式。

“北京地铁网络与社区无缝衔接,体现惠民便民导向;重庆工业园区以科技创新赋能物流与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发展;云南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实现基建与山水相融。”孔波雷说,“中国党和政府善用系统谋划来兼顾民生与发展,这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越来越多像孔波雷这样的国际人士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发展的成功之道。在不少国际人士看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窗口。

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英国国际关系专家基思·贝内特指出,五年规划是中国治理体系的鲜明特色,它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相结合,让国家发展更具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美国资深外交官傅立民同样认为,中国通过五年规划来明确远景目标,同时协调各领域政策,进而为国家治理提供连续性。

在伊拉克共产党总书记拉伊德·法赫米看来,中国形成稳定高效的治理和发展模式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他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回顾中国历次五年规划,中国党和政府的目标都是促进人民福祉,新的五年规划也必将如此。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统揽全局、谋篇布局,人民作为发展受益者和实现发展的主体万众一心,这值得各国借鉴。”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说,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文化、历史和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跳出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窠臼,具有重要全球意义。这也证明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依据本国实际,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之路,“期待中国进一步向世界阐释治理智慧和介绍发展经验”。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做法得到众多发展中国家人士关注。肯尼亚国际关系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注意到,中国以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推进改革,有利于降低政策风险;南非经济学家桑迪莱·斯瓦纳认为,中国在农业现代化和资源型产业升级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对非洲国家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希说,自己的国家正在借鉴小额信贷、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等中国减贫经验……

“中国的发展给了我们信心。”莫希感叹,“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看到,现代化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我们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的发展规划和治理理念为世界提供有益借鉴,中国也将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融入到全球治理的完善中。”黎巴嫩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库迈哈说,“不断发展的中国是世界前进的积极力量和灵感来源,期待中国与各国携手奔赴命运与共的美好明天。”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