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10月17日讯 低保残疾老人家里供暖更暖了,重病村民收到了首笔慈善救助款,孤寂老人敲响非洲鼓重拾笑容……在即墨区潮海街道,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背后,是街道聚力打造的“红色助联体”社会救助新模式结出的硕果。近年来,该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整合资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创新长效救助机制,蹚出了一条社会救助服务发展的新路径。
精准救助: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
“政府给咱免费清洗供暖管道,冬天家里更暖和了!”古城D2区的胡大爷老两口均为残疾人员,通过“即暖安冬”行动享受到了免费管道清洗服务。像这样的精准救助案例在潮海街道已越来越普遍。
潮海街道将社会救助深度融入区域化党建,构建“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委、自然村党组织、网格(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责任链条,打通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米”。推行“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问题搜寻模式,线上依托大数据捕捉困难群众潜在需求,线下组织党员网格员开展 “敲门行动”,建立动态更新的需求清单,实现社会救助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发现”。
“由街道党工委统筹,我们梳理心理咨询、生活照料、技能培训等服务类资源,形成了4大类21项的救助资源供给清单,使服务内容更加细化明确。”潮海街道负责人说,“通过定期匹配需求和资源两张清单,量身定制救助项目,‘即暖安冬’行动已为134户家庭免费清洗供暖管道、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心沐暖阳’心理关爱行动为70余名困难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扶智助业’项目帮助40 余名困难家庭劳动力和残疾人开展技能培训与创业就业。”
“孩子现在每天都盼着去参加活动,笑容也多了”!一位“心沐暖阳”服务受益儿童家长激动地表示。提起“暖潮向阳”老年人关爱项目,大华社区68岁的独居老人何大娘感动地说:“前几年我在家晕倒多亏社区小刘及时发现了我,现在‘小管家’的孩子们经常来陪我聊天,帮我解决生活难题,有他们在,日子不再孤单”。这些个性化帮扶项目的落地见效,正是潮海街道“双清单”工作法的生动注脚。
红色联盟:多元力量共建救助生态
2025年初,宅子头村社区慈善基金会根据审批文件的名称来正式成立,这一由村庄发起、企业和村民共同参与的互助平台,成为潮海街道“红色助联体”的重要组成。
街道通过组建“红色助联团队”,链接双报到单位、非公企业等“红色合伙人”,动员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扩大救助 “红色朋友圈”,形成“政府资源+社会力量”互补格局。宅子头村同步组建18人的红管家志愿服务队,吸纳乡医、自来水维修员、燃气维护员、用电安全员等力量,建立进出平衡机制,构建起“有钱救助、有人服务、有物帮扶”的长效机制。
“今年3月份,慈善基金会启动首笔爱心救助,为两位身患重病的村民送去温暖与希望。”宅子头自然村党支部书记、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光智表示,“基金会和红管家志愿服务队的成立,是我们村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模式的重要一步,也是街道探索构建‘党组织领导+社区慈善基金保障+志愿者队伍服务’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的重要一步。”
服务创新:闲置资源激活服务活力
“咚哒咚哒咚咚哒……”在古城社区公益空间,70岁的李大爷正在心理咨询师毛老师的指导下敲击非洲鼓。这位常年独居、生活孤寂的老人,在“暖潮向阳”老年人关爱项目中找到了新生活。
从最初被网格员“连哄带劝”来试课,到现在不仅非洲鼓敲得有模有样,还跟着学布艺,缝的小布老虎摆在公益空间的展示架上,逢年过节更有社区和志愿者送温暖到家。他常说:“这公益空间就是我的家,鼓敲着暖,心里更暖。”为破解基层救助“短效化”难题,街道联合维普养老、美团、天泰等企业盘活闲置资源,在古城社区打造“公益空间”,推出“毛毛心理辅导”“放学归来”“幸福银龄·关爱夕阳”等救助项目,使困难群众享受到全面便捷、可持续的救助服务。这种“公益+市场”模式,通过以闲置资源换取长期服务,实现了救助从“单一输血”到“多元造血”的转变,构建可持续救助生态。
目前,街道已实施14个救助项目,覆盖350余户家庭、2600余人次,其中“心沐暖阳”项目更荣获青岛市服务类社会救助优秀项目一等奖。
潮海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红色助联体”建设,推动社会救助向社会化、精准化、可持续化发展,让更多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