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辛磊,市商务局一级调研员尹起新,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刘媛媛,市生态环境局二级高级主办、市“无废城市”专班负责人吕海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工作开展情况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青岛锚定“走在前、挑大梁”,按照国家决策部署和省工作安排,聚焦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领域,在“减量化”上出硬招,在“资源化”求突破,在“无害化”守底线,统筹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全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筑牢建设工作根基
组织架构立体化。以“1+11+N”机制为核心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框架,搭建专项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协调建设工作。市级层面聚焦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领域做好统筹规划,11个区市(含高新区)联动制定属地化方案计划,形成“市级引领、区市共创”的协同格局。
制度管理精细化。率先制定“无废细胞”管理规程,出台16类市级“无废细胞”建设指南,涵盖学校、社区、景区等各类生产生活场景。创新推出“无废岛屿”建设任务清单,明确海洋垃圾治理路径。组建市级专家团队,为政策制定和制度推广提供技术支撑。联合教育、文旅、卫健等部门细化建设保障措施,将“无废”理念融入教学课程体系、医废综合监管和景区垃圾循环利用等管理规范;制定“无废啤酒节”推广方案,形成跨部门的协作体系,不断推动“无废”理念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延伸。
任务落实精准化。对照《青岛市“无废城市”建设指标和任务清单》,综合运用数字赋能,以季调度、年评估方式,以评促治,有序推进重点工作任务和项目的落地。60项指标中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等54项指标已达到要求;62项重点任务中已完成58项。在全省“无废城市”建设首次评估中,青岛市取得“好”的优异等次。
以“三化”治理为核心,提升固废处置效能
推进绿色转型,深化源头“减量化”管理。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编制发布青岛市碳达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名单91个,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6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家。推广绿色建筑,出台建筑垃圾减量化实施方案,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扩大绿色采购政策实施范围,持续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利用。建成科学施肥增效“三新”集成示范区5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11.5万亩、全市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144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倡导社会共建,打造各领域“无废细胞”952个。
促进循环发展,强化全程“资源化”利用。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家企业入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公告企业,5个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构建“区市集中收储中心、镇(街)收集站点、村级回收网点”三级回收体系,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储运体系全覆盖。持续推进秸秆“五化”利用,在即墨、胶州、平度等区市打造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推广秸秆科学还田、堆肥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积极推广绿色建材一体化交易监管平台,推进审批模式创新化、网办水平便利化、电子证照集成化,平台交易额累计突破65.02亿元。指导爱回收等企业做好智能回收箱铺设工作,目前,已在青岛市9个区市54个街道1097个小区,累计铺设回收机3008台,覆盖人数260万余人。
守牢环境底线,压实处置“无害化”责任。严格畜禽养殖废物处理,在全国率先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数字化监管系统,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100%。连续2年组织开展卫星遥感排查整治,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监管能力,严格落实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深化小微企业收集管理试点,开展区域性、集团化统一管理和“网格化”延伸服务,在省内创新开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生产专项协同评估,全面执行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提升环境风险防范水平。
加大绿色支持,夯实建设支撑体系。加大节能采购推广力度,督促采购人依据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品目清单,严格落实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2024年我市政府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占同品类产品采购比重95.5%;采购环保产品占同品类产品采购比重82.5%。鼓励银行机构加大研发力度。将碳汇权益、碳排放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及其未来收益权纳入合格抵质押物,开发多元化绿色特色金融产品。聚焦重点领域,提供坚实金融支持,全市“无废城市”建设相关绿色贷款余额达476.5亿元,较基准值增长289.9%。
以示范引领为突破,塑造青岛特色样板
注重数字赋能。率先建成“无废城市”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任务指标数智化管理,基本构建固体废物数据一张网。建成“无废细胞”管理和公众参与平台,实现“无废细胞”建设全流程管理,以数字赋能“无废城市”建设。
强化创新示范。从经验模式、创新做法等方面挖掘31个典型案例,先后打造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一体化项目、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零碳工厂”、废旧轮胎全链条循环利用、典型“无废园区”建设、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利用、无废岛屿等示范项目。推进全部4A级以上景区完成“无废景区”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汽车制造领域“无废供应链”建设,多领域的示范引领有效推动了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共建纵深推进。发布“无废城市”建设三大品牌形象,围绕世界无废日、六五环境日等主题开展线上线下主题宣传活动110余场,以“美丽山东 无废同行”志愿服务为依托,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系列宣传活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无废青岛”建设氛围。
下一步工作思路
加快推进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后续方案
全面落实《青岛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完善“无废城市”建设体制机制,持续强化跟踪调度和年度评估,研究解决制约因素或问题,加快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各项目标任务。深入研究制定“十五五”青岛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和指标体系,构建“无废城市”建设系统化保障体系,健全技术标准和市场体系,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完善标准制度体系,提升利用处置能力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建立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产品及生产技术规范的标准制度体系,通过技术、政策、市场等手段,推动固废资源利用产业发展,促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降低固废贮存处置量。探索推进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项目,研究建立健全飞灰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巩固提升建设成果,构建全民参与体系
及时总结评估成熟经验和成果,加快示范模式推广,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工作,在生活、工业、农业、文化等领域探索打造更多“青岛模式”。
完善激励政策,加大绿色金融支持
支持与“无废城市”建设相关的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推广固体废物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技术和装备,支持企业将有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梯级利用。落实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推进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实施绿色采购。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对接,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绿色贷款投融资试点,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无废城市”建设需求,开发多样化的绿色信贷产品,加快形成“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市场驱动”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将持续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水平,逐步实现“无废城市”由“建设”向“建成”过渡,将“无废”理念和行动转化为生态环境“无废”的现实图景,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山东商报记者:青岛市是如何推进“无废细胞”建设的?建设过程中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吕海峰:“无废细胞”是“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实践单元,自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来,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无废细胞”建设,探索全市各领域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新路径,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锚定长效机制,下好规划指导“先手棋”
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印发《青岛市“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工作方案》《青岛市“无废细胞”建设(实施)指南和评价标准》《青岛市“无废园区”“无废工厂”建设工作方案》等,确定细胞建设类型、目标、流程、标准和指南等。规范建设路径,设定年度建设计划。形成部门合力,联合教育、文旅、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推动,建立区市两级+行业主管部门共同联动的“无废细胞”推广机制。健全保障体系,依托青岛市“无废城市”智慧管理系统,实行“无废细胞”全流程数字化建设管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团队,组建咨询专家团队,为青岛“无废细胞”建设提供广泛有效的智力支撑。
二、实施分类推进,打造无废建设“主战场”
强化示范引领,将工业企业作为践行绿色发展方式的先行者,率先推动“无废工厂”建设,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高效利用、无害化处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新机制,青岛伊克斯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以“无废工厂”建设为依托,补齐补强青岛轮胎从研发、生产到处置的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入选联合国环境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公布的“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推广,编发“无废景区”“无废学校”等16类“无废细胞”建设指南和评价标准,逐步从工厂、园区向社区、景区、学校等社会最小单元延伸,发挥“无废细胞”的裂变聚合效应,让“无废单元”在岛城遍地开花,截至目前累计完成952个“无废细胞”建设。注重特色创新,在省内率先发布《青岛市汽车制造业“无废供应链”建设指南》,探索打造汽车制造领域“无废”生态制造链体系;在灵山岛探索开展“无废岛屿”建设,实现从陆地到海洋、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治理;在青岛国际啤酒节中融入“无废”理念,打造节日庆典的“青岛模式”。
三、开展广泛宣传,厚培无废文化“营养土”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倡导“无废”文化,以“无废细胞”建设为依托,以点带面,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挖掘“无废细胞”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潜能,让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理念落地生根。丰富创新宣传手段,采用宣传广告、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公益活动等多种宣传形式。在国家、省、市各类媒体推出系列报道,发布年度“无废”系列海报,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围绕世界六五环境日、国际零废弃日等主题,集中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动“无废理念”进校园、社区、企业等系列服务,争当“无废城市”建设的推动者,共同营造“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Q2
青岛新闻广播记者:请问我市在推进建筑垃圾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十五五”时期,我市对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方面有何打算?
刘媛媛:建筑垃圾分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拆除垃圾、工程垃圾和装修垃圾五类,作为产量最大的单一种类大宗固废,国家、省、市各级均高度重视建筑垃圾的规范化治理,近年来中央环保督察也重点关注建筑垃圾乱倒乱卸污染环境的有关问题。
我市在建筑垃圾规范管理工作上起步较早、基础较好,2013年《青岛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条例》、2016年《青岛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全过程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十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齐抓共管,又陆续出台了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规划,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标准政策等,同时多措并举强化产生、运输、处置全链条管理。
在产生环节,我们积极推进施工许可与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并联审批,推动在建项目全部纳入核准管理,从源头明确建筑垃圾的排放种类、数量和去向,同时压实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源头管理的责任。在运输环节,引入新型智能环保车辆,现有2600余辆核准车辆,全部安装密闭装置严防撒漏扬尘。在处置环节,以政府主导加社会参与的形式,推进建设61家资源化利用企业、300余处回填场地、11家装修垃圾分拣处置厂等设施,构建起资源化、回填、分拣“三位一体”综合利用处置格局,年处置能力达1亿吨以上,有效满足全市建筑垃圾处置需求。针对建筑垃圾违规运输等行为,交通、交警和综合执法部门强化联合执法;对于乱倒乱卸涉嫌污染环境犯罪案件,实施行刑衔接,切实提升执法震慑力度。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对今后一段时间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提出了系列要求,明确了目标任务。我们在“十五五”期间,将严格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和我市具体实际,坚持存量治理与增量控制相结合,有效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联合住建、审批等相关部门在从源头上健全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管衔接机制,保障全市在建项目建筑垃圾核准率达95%以上,切实做好源头减量相关工作。
二是加强建筑垃圾运输监管,推动装修垃圾收运处置预约渠道全覆盖,建立运输企业及车辆黑名单机制。建设运行建筑垃圾智能监管平台,全面实现在建项目、运输车辆、处置设施智慧化监管。
三是持续开展建筑垃圾乱倒乱卸排查整治,始终保持严查严管的高压态势,有序清理存量,坚决遏制新增,逐步消除环境污染隐患。同时优化建筑垃圾处置格局,全力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建筑垃圾治理“青岛经验”。
Q3
观海新闻记者:据了解,青岛市今年入选了首批全国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城市,迈出了我市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一步。请问近年来,我市在二手商品循环发展上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尹起新: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无废城市建设,深入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在二手商品流通的主体培育、模式创新、规模发展和政策环境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
一是在经营主体上,加快形成“一区一特色”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循环生态。充分发挥应用场景广泛、创新优势明显、绿色能源丰富、产业生态完善的基础优势,目前全市有成规模的旧货交易市场30余处,设有二手交易区的集市100余处、二手车市场135处,自建互联网交易平台的企业4家。建成海绿源、龙鑫智能、兆岭钢铁等5处现代化的二手商品回收利用产业园。其中:海绿源产业园打造的全国首座家电再循环互联工厂,总投资3.68亿元,引进一系列行业先进的全自动设备,每年可回收利用、再制造销售300多万台二手家电,成为全国二手家电流通行业的排头兵。不断攀升的二手交易为青岛消费注入新动能,据统计,青岛市域内二手手机、二手服装、二手家具、二手车等二手商品年交易额约为200亿元,拉动新品消费约470亿元,分别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和7%左右。未来三年将重点优化流通网络布局,2027年交易规模较2024年将增长20%以上,其中,二手手机、电子电器、旧服装、旧家具等交易规模分别增长22%以上。
二是在模式创新上,鼓励创新业态,满足个性化的二手商品交易需求。积极引导线下实体店铺优化布局,同时注重打造功能完善的线上交易平台。通过争创全国二手商品试点城市,转转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万物新生集团等头部企业纷纷落户青岛,并发挥头部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二手商品交易的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运营水平。转转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二手手机交易平台,全平台注册用户超过4亿人,在青岛建成首个全品类智能质检中心,实现年碳减排518.5万吨,在“人工智能+二手流通”领域方面已申请国家专利169项,参与《二手货交易市场管理规范》《二手货品鉴定通则》两项国家标准的修订与制定。万物新生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二手交易与服务上市公司,其两大核心业务板块“爱回收”国际业务总部及“爱分类”全国总部均落户青岛,2024年实现销售额46.85亿元。
三是在规模发展上,强化聚链扩链,推动家电产品全生态不断扩大。智能家电产业是青岛市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全市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统帅、科龙、容声等超过 20 个世界级、国家级高端家电品牌,400 余家规上企业和千余家产业链配套企业,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 60 余家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搭建起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目前青岛市智能家电产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主要产品产量达 7224 万台,同比增长13%,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9.6%,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二。青岛先进的家电产业集群形成了产业技术高地和质检、定价、售后一体化示范效应,围绕二手家电的收购、检测、分级、维修、再销售、再制造、环保拆解七大功能的产业链初具规模,聚链、扩链效应开始显现。
四是在营商环境上,构建放心消费环境,制度创新护航持续发展。青岛高度重视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着力促进二手商品流通发展,先后制定了《青岛市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青岛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规划、实施方案。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获中央财政支持3亿元,为二手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建立了商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二手商品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交易商品质量、交易行为、交易秩序的监管与服务保障。探索引入“反向开票”机制,破除企业二手产品回收、销售纳税堵点。通过“产业筑基-龙头引领-标准护航-数字驱动-政策赋能”的全链条创新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二手经济治理模式,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贡献青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