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有关情况。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龙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程海林,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宇震,海尔集团公司国际标准总监徐芳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10月14日)是第56届世界标准日,下面通报“十四五”时期青岛市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有关情况。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加强标准化工作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十四五”期间,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按照山东省标准化创新发展工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高水平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组织实施“标准化+”战略行动,创新构建“1+3+6”标准国际化模式,成为全国首批通过验收的7个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之一,标准化工作不断实现新跨越、新突破,持续走在全国城市第一方阵,为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标准体系建设更加健全
围绕绿色低碳、海洋经济、乡村振兴、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标准研究,加强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全市企事业单位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01项,占历年参与总数的42%。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270余项,年均增长25%,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2.6倍;国家标准参与度达到了15.8%,比“十三五”时期提高了6.3个百分点。目前,我市承担国际和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27个,占全省总量43%,居计划单列市第一;注册的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专家65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专家488人,居全省第一。承担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达到15类、98项,数量和类别均居全国城市前列。组织开展省级和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560项,制定发布市级地方标准59项、农业标准规范230余项。在全国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并于去年升级为2.0版,涵盖基础通用、碳减排、碳清除和碳市场四个标准子体系,收录各类标准4414项。研究发布乡村振兴、基本公共服务和海洋及相关产业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涵盖各类标准12100余项,为重点领域标准制定提供指南,为产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提供技术标准引领。
标准政策保障更加完备
持续加强政策措施供给和财政资金支持,为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规划战略方向、提供坚实保障。
政策供给保障方面
202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对全市标准化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十四五”时期,市政府先后出台《青岛市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青岛市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标准提升实施方案》《青岛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措施,对加快推动重点产业标准更新升级,打造先进性地方标准体系等作出部署;市市场监管局先后印发涉及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市级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管理、青岛标准先进性评价等政策文件,共同组成标准化工作政策保障“四梁八柱”。
发展措施保障方面
市委、市政府将“标准制定和标准化试点”纳入对区(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引导推动各区(市)积极推进标准化改革创新发展。
资助资金保障方面
出台《青岛市标准化创新发展资助奖励办法》,2021年以来市级财政对2148个标准化项目提供了7098万元资金扶持,各区(市)也出台了相应配套支持政策,调动企事业单位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标准引领产业发展更加有力
紧密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和“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引导“青岛标准”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接轨。
突出先进标准引领
在智能家电、装备制造、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组织69家企业制定122项企业标准,参与国家标准“领跑者”制度试点,提升了行业领域标准“话语权”。持续开展“青岛标准”先进性评价,培育引导6批45项产品执行全球、全国领先标准,让高水平“青岛标准”为高质量青岛产品和服务“代言”。
突出国际标准突破
海尔集团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20余项,成为中国提出国际标准提案最多的家电企业。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青啤数字化车间等标准成为全球行业标杆。中车四方牵头制定使用面部识别支付的智慧交通国际标准,承建的印尼雅万高铁、埃及城郊铁路等国外大型建设项目运用中国技术标准,推动中国产品和服务标准“走出去”。
突出标准基础设施建设
承担家用电器、青岛融合2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任务,获批物联网、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水产品质量与安全3个国家标准验证点和智慧港口1个交通运输行业标准验证点,为全国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标准创新和国家标准研制提供服务。
突出未来产业发展
海信等有关单位参与制定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动力锂电池、海洋能等国家标准,在细分赛道专业领域取得标准引领新进展。组织优势企业参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相关国家标准制修订191项,典型经验做法被国家“两新”部际联席会议在工作简报上刊发。
标准赋能公共服务更加有效
在公共服务领域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
强化典型标杆培育
国家级“市场监管服务型执法标准化试点”,凝练经验形成《市场监管服务型执法事前事中事后工作规范》地方标准,相关内容模式写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和市场监管总局《关于牢固树立监管为民理念推行服务型执法的指导意见》,并受邀参加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布会;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入选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典型经验做法并在全国推广。
强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
以城阳区承担首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建设为基础,总结形成《青岛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标准体系框架(试行)》,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机会、过程、结果均等化提供了标准“百科全书”。退役军人服务、青岛地铁、温馨校车、万林养老、流亭政务等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实现了对管理服务事项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了效率,提升了水平,优化了民生服务,为社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强化智库智力支持
发起成立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退役军人事务等7个市级标准化技术组织,汇集260余名标准化技术专家,为标准制定和标准实施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标准国际化影响力更加彰显
积极搭建政府、标准组织、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高端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服务和推动我国标准制度型开放。
打造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新高地
2021、2023、2025年,分别以“标准与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参会人员涵盖三大国际标准组织负责人、有关国家标准化机构负责人,以及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领导和两院院士等众多国内外重量级嘉宾,参会的国外嘉宾超过130人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秘书长塞尔吉奥·穆希卡评价指出,“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化领域的旗舰会议,青岛成为国际标准化的全球之都。”
构建标准化人才培养新体系
加强国际国内标准化高端人才培育,支持青岛大学标准化工程专业本、硕、博连续培养,承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1+X”标准编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持续建设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交流平台,开展国际标准化公益性培训28期,累计培训学员4800余名,包括来自15个国家的56名外籍学员,为企事业单位在“家门口”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创新服务上合示范区发展新模式
首届上合组织标准化合作会议在我市成功举办,发布《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标准化机构加强标准化合作青岛倡议》,有力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间标准互认及经济贸易便利化。
下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部署要求,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科学谋划和制定“十五五”期间标准化工作各项任务,积极开展标准提升行动,加快发展完善各领域标准体系,持续推进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标准技术支撑。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新成立的政府部门,我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标准化领域取得了哪些有益经验?下一步将在标准化领域进行哪些工作?
程海林:近年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标准化为抓手,围绕“筑根基、提品质、优效能、强本领”,构建起覆盖全周期、全领域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以标准化“筑根基”,构建四级服务体系框架。全市退役军人服务体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有”“五好”等重要指示要求,高标准打造全国示范型服务中心(站)1900余家,配备工作人员3000余名,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专业规范”的服务保障格局。整合思想政治、就业创业、志愿服务、法律援助、双拥等五大服务模块,实现“一站多用、就近服务”。先后承担省级、国家级退役军人四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形成四级联动、全周期覆盖的标准闭环。
二是以标准化“提品质”,打造全领域服务样板。我们以标准规范服务行为,聚焦退役军人“急难愁盼”,推动服务从“有”向“优”转变。围绕退役军人专属优惠优待,形成《“荣军联盟”工作规范》《“荣军微心愿”驿站工作规范》等十余项工作规范,在全国率先发布构建涵盖消费、出行、通信、医疗、养老等全领域优待体系,荣军矩阵增至26个子品牌,做到“尊崇尊重有抓手、优先优待有措施、拥军文化有阵地、帮扶救助有渠道”,累计为退役军人提供各类优待优惠近6亿元。
三是以标准化“优效能”,实现全流程提质增效。我们通过流程再造与数字赋能,将标准化理念融入服务各环节,推出“智慧荣军”云平台,“军人退役一件事”集成服务模式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办理”,报到时间从数天压缩至20分钟。档案数字化系统存储16余万份电子档案,将查阅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几十秒”。创新打造就业创业监测平台,发挥智能化、数据化优势,累计跟踪服务1.5万人次。推出“双基金、一平台”“荣军情”帮扶模式,为退役军人提供生活困难、大病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帮扶,累计发放帮扶资金2200余万元。2024年我局发布全省首个退役军人政务服务地方标准《退役军人政务服务工作规范》,通过“事事有依据、办事有流程”的标准化管理,推动政策精准落实。
四是以标准化“强本领”,锻造专业服务队伍。我们将标准化作为队伍建设的“磨刀石”,建立“分级培训+实操演练”标准化体系,定期开展政策法规、服务规范专题培训,实现四级服务体系3000余名工作人员全覆盖。2024年在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全省第一名、全国第二名优异成绩,“荣军先锋”被评为全国机关党建优秀品牌。
站在新起点,我们将以国家级试点验收为契机,推动标准化建设迭代升级,重点实施四项行动:一是实施“标准扩容行动”,聚焦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等领域,扩充相关服务标准,推动标准与实践深度融合。二是实施“数字赋能行动”,优化“智慧荣军”平台,完善服务事项办理流程,依托智慧化AI手段,提供政策咨询等自主服务,推动“线下服务”向“云上赋能”的转变。三是实施“基层提能行动”,开展“标准化服务进基层”活动,年内实现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培训全覆盖,举办退役军人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竞赛,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四是实施“社会协同行动”,优化《社会化拥军服务标准》,建立“荣军商户”标准化评定体系,明确优待内容、服务流程等要求,拓宽尊崇服务维度。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标准为引领,补短板、强弱项、创品牌,让退役军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荣誉感更加彰显,为青岛打造“爱军之岛 拥军之城”注入更强动力!
Q2
半岛都市报记者:作为全国港口行业的领军企业,请介绍一下青岛港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的举措与成效,以及在参与港口领域国际标准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吴宇震:青岛港始终将标准化作为支撑港口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港口领域标准化建设中,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主导关键领域标准制定,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青岛港大力推进 主持和参与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的研发编制,围绕港口智能化、绿色化、安全高效等方向,我们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6项、行业标准8项、省(市)地方标准6项、团体标准27项,覆盖自动化码头运营、智慧调度系统、大型装备能耗管理、危险品作业安全等关键领域。承担了交通运输部标准化研究项目2项,并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标准体系”的构建,有力支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自动化码头发展。
二是以标准打通供应链瓶颈,提升产业链韧性。针对港口与铁路、公路、海关等多环节衔接的复杂性,我们推动制定了国家标准《港口海铁联运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要求》,实现海铁联运“无缝衔接”和“一体化”运作,提供全程一体化的海铁联运信息服务。标准实施后,港口与铁路间的数据交换时间大幅缩短。我们实施了全国港口行业首个质量、健康、安全、安保和环境“五统一”的管理体系,推行生产组织、安全生产和客户服务标准化,首创工艺、质量、效率、成本“四位一体”的三级生产组织标准化管理体系,主导制定和发布港口装卸服务行业的系列标准,擦亮了“效率快港”“服务优港”金字招牌。
三是构建服务标准试点试验田,带动行业整体升级。我们积极响应和落实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引领行业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先后完成山东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关键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青岛新前湾自动集装箱码头装卸服务标准化试点”、国家级“山东港口青岛港智慧绿色港口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国家级试点项目作为唯一的港口行业项目,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标准化发展报告》典型案例并在全行业推广。
在参与港口领域国际标准方面,我们深度融入青岛市标准国际化战略,通过“平台共建、国际提案”双轮驱动,助力中国港口标准获得全球话语权。
一是共建国际标准化平台,打造开放合作枢纽。2023年6月,我们协助山东港口成功承办“2023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现代港航论坛”,系中国交通运输领域首次参与承办国际标准化大会。依托大会搭建的桥梁,青岛港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APH(国际港口协会)、APSN(亚太港口服务组织)和GSBN(全球航运业务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近期,我们承办了“2025国际标准化青年之星大赛”,大赛由国际标准化杰出贡献奖励基金会组织,设置了智慧绿色港口赛道,吸引了全球高校学生参赛队伍的踊跃参与,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港口在全球的影响力。作为交通部“创新型港口码头TC创建工作组”副组长单位,我们积极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申报,支撑获批ISO TC8/SC27 港口码头分技术委员会成立。
二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从“跟随”到“主导”。我们提报了《自动导引车分布式循环充电系统技术要求》等5项国际标准提案项目,全力推进将应用成熟的行业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增强我国港口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2024年,青岛港参与的国际标准《ISO 9374-1:2024 起重机 供需双方应提供的资料》和《ISO 31511:2024 冷链物流无接触配送要求》两项国际标准已经发布,标准成果不断向高端化跃升。我们也顺利获批主导《ISO 37117 港口城市可持续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与指南》国际标准项目,实现新突破,实现从“跟随”国际标准到“主导”国际标准的跨越。
面向未来,青岛港将持之以恒大力推行标准化战略,在智慧港口领域深耕细作,开展氢燃料电池港口机械、“零碳”码头等前沿标准研究。加快国际标准立项和研制,加强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内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并依托友好港形成标准国际化工作“朋友圈”,为国家和行业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奠定基础。
Q3
青岛日报记者: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在建立健全家电领域国家标准体系方面以及引领行业标准升级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探索?在推进中国家电标准国际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徐芳:海尔坚持做行业规则制定者和引领者。截至目前,海尔累计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980项,在建立国家家电标准体系方面企业贡献度达到80%。
一是牵头建立智能家电标准体系,引领家电智能化升级。
海尔承担了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个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在智能家电分委会牵头制定智能家电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17项,行业标准1项。其中《智能家用电器系统互操作》、《智能家用电器的语音交互技术》等系列标准,为智能家电的互联互通与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优化家电领域能效标准体系,引领家电绿色低碳发展。贯彻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标准提升行动要求,海尔主导、参与能效标准25项,升级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的能效等级要求。以今年发布的冰箱能效国标为例,1级能效提升了30%,准入门槛提升20%,标准新增了智能电网信号响应能力等前瞻性技术要求,有力地牵引了冰箱行业的技术升级和绿色转型,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标准支撑。
三是完善家电可靠性标准体系,引领家电质量安全升级。作为家电可靠性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牵头制定了家电可靠性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3项,规范了家电可靠性测试和评价方法,有效提升了产品可靠性,夯实了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
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作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海尔一直在国际标准上积极布局。2002年研发出电热水器“防电墙”专利技术,提交了中国家电领域第一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提案,到目前为止,海尔累计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126项,是中国家电行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数量以及拥有国际标准专家数量最多的企业。这些标准被国际认可并广泛采用,传递着中国企业全球影响力的不断进阶。
在国际标准工作中,海尔探索出了“技术-专利-标准联动”模式和“全球协同”模式,解决了标准提案产出和掌控话语权两个关键问题,实现了国际标准引领。
一是以全球化科创布局支撑科技创新。海尔在全球设立10个研发中心和N个创新中心,打造HOPE开放创新平台,链接全球25万多专家和100多万生态方共同创新,持续产生原创性技术。
二是以全球布局高价值专利实现技术专利化。截至目前,海尔全球累计专利申请11.6万余项,发明专利7.5万项,形成100多个高价值专利包,打造“防电墙”、“双子洗衣机”等多个核心技术品牌。
三是以全球协同主导和参与国际区域标准实现专利标准化。通过“全球协同”,海尔100多位标准专家深度参与40余个国际和区域标准组织,是全球唯一同时进入IEC理事局和市场战略局的企业,承担10余个国际和区域标准工作组主席职位。通过全球标准专家有效协同,主导参与国际和区域标准制修订,提出中国解决方案,确保中国产业利益。
以双子洗衣机为例,首创双筒洗衣机品类,布局专利138项。通过主导IEC和欧盟标准,定义双筒洗衣机的市场准入规则。通过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实现国内高端市场份额76.7%,热销欧洲、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累计增收20亿元。
随着海尔的全球化布局持续深化,标准化也不断提速,从家电拓展到智慧住居、数字经济、大健康等新赛道,海尔参与制定的国家、国际标准不只是领域的延展、数量的增加,也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变革、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不断为青岛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贡献海尔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