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期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关情况。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路玉军,市委金融办副主任朱英桃,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子木,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浩,市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一级调研员李海燕出席吹风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编制背景及过程
建设意义
《规划》主要内容
发展目标
指标体系
发展策略
特色亮点
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区域合作
强化法治保障
强化资源保障
强化人才保障
加大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培育船舶经纪人、航运保险经纪人、海事海商仲裁员等从业人员队伍。探索建设港航领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示范区,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
完善政策体系
积极争取在增开中欧班列图定线路、提升青岛机场枢纽层级、获批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扩大启运港退税范围、开展沿海捎带业务、推进国际船舶登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出台专项激励和扶持政策,扩大航运服务供给规模、丰富服务类型、提升服务质量。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中国交通报记者:《规划》提出要“推动航运金融创新发展”,请问航运金融领域目前发展如何,下一步如何赋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朱英桃:经过持续赋能,目前我市航运服务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根据《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青岛“航运服务”指标晋升至全球第16位,航运金融指标较去年提升2.61分。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委金融办会同驻青金融管理部门统筹推进航运金融发展,着力引导全市金融系统持续支持赋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实现了三个“提升”。
一是航运产业融资规模提升。我们制定航运金融产业指导目录,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服务航运产业,拓展船舶融资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支持港航企业上市融资。截至8月,全市航运信贷融资规模达到1049亿元,较年初增加83亿元。青岛港、海丰国际、洲际船务等6家港航企业直接融资额达172亿元。
二是航运保险保障能力提升。我们引导航运保险专营,引导支持东海航运保险、人保财险、平安财险等在青设立总部级航运保险实体,全市航运保险经营机构达28家,上半年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超过2500亿元。我们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丰富保险产品谱系,提供科考设备保险、新能源船舶险等产品,承保全国首单科考设备保险及“蛟龙号”“深海一号”等大国重器的保险。
三是航运跨境结算便利化水平提升。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推进境内运费外汇支付便利化应用场景试点提质扩面。全市外汇展业改革试点扩至10家银行机构。前8个月,全市人民币跨境收支金额超过4000亿元,同比增长将近30%。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 “三强”目标,多维并进,加力促进航运金融发展。
围绕“强金融”,加力构建多层次航运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拓宽航运金融服务版图,支持银行设立航运金融事业部,支持保险机构设立航运保险中心,支持创投风投资本推动港航产业并购和转型升级。
围绕“强港口”,加力金融赋能世界级港口群建设。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港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补充资本金,引导信贷资金精准支持码头扩建、智能化改造和航运节能减排项目,汇聚AIC股权投资基金和险资等长期资本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围绕“强航运”,加力航运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将深耕港航供应链金融,拓展船舶融资、仓单融资等业务。针对集装箱船舶更新和新造船需求上升趋势,引导金融机构开发航运特色金融产品,创新融资模式,支持绿色航运发展。大力发展飞机、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带动航运业快速发展。
Q2
全国基层党建网记者:《规划》提出要强化双枢纽引领,建设辐射全球、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枢纽。请问近年来我市在加强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下步有哪些措施?
张子木:围绕建设国际航运枢纽,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是不断强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建项目提速增效。去年以来,积极推动董家口港区12万吨级油品码头工程、齐鲁富海原油库工程、粮食筒仓三期及配套工程竣工投产,就在前几天(9月1日-2日)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通过竣工验收现场核查。董家口港区新增罐容60万立方米、通过能力增加2595万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一批新项目加快推进。去年,青岛港总体规划批复后,加快启动总投资770亿元的港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年以来,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7-8#泊位,琅琊台湾作业区湾底通用码头、东部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等项目前期手续加速推进。目前3个项目的岸线均获交通运输部批复,力争尽快开工建设,确保“十五五”期间陆续建成投用。三是加大高质量项目储备力度。扎实做好争取纳入国家“十五五”专项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储备工作,在遵循“战略留白”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研究谋划一批重大港口项目前期工作,为我市港口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其次,建设通达全球的枢纽辐射网络。一是优化内外贸航线布局。重点打造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五大优势航线组群,提升“一带一路”优势航线数量;持续加密日照、烟台、威海及渤海湾港内支线,构建内外贸互补、干支线配套、近远洋兼备的航线体系。今年1-8月新增航线14条,集装箱航线突破230条,海上航线网络持续加密。二是完善内陆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作用,沿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内陆枢纽城市建设海铁联运中转基地。今年以来新增内陆港3个,总数达到54个。三是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推动建设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今年1-8月,中欧班列开行857列,海铁联运线路总数达86条,完成海铁联运量198万标准箱,排名持续保持全国首位。
第三,打造智慧绿色港口全国样板。一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港口”建设。持续放大全国产全自主技术影响力,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2.62自然箱/小时,第十三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青岛港国家人工智能(交通)应用中试基地成为全国港口领域唯一国家级人工智能基地。二是推动岸电使用常态化。制定发布《青岛市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岸电使用激励措施。首创省内岸电数据平台,实现岸电使用实时动态监测。截至目前,岸电接电量1188.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0%。三是强化船用清洁燃料加注保障。积极开展甲醇、B24生物燃料油等清洁能源加注业务,6月14日北方港口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在我市落地,8月14日完成首单船用甲醇加注业务。目前正在开展董家口港区小型LNG加注船靠泊码头技术改造,力争年内完成改建。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规划》关于“建设辐射全球、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枢纽”的战略定位,加快推动董家口港区、前湾港区重点港口项目建设,聚力打造世界一流港口设施;扎实开展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扩容航运物流新通道;丰富人工智能在港口领域的应用场景,完善航运清洁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全面推动港口智慧化绿色化转型。
Q3
山东商报记者:在《规划》中,青岛提出要打造国际贸易开放合作高地的目标。国际航运中心不仅仅是货物吞吐的物理枢纽,更是高端航运服务要素的聚集地和价值创造中心。请问我市在服务贸易相关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步还将推出哪些务实举措?
于浩:近期,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明确要求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发展服务贸易,为经济结构优化提供有力支撑。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上半年,我市服务贸易总额83亿美元,总量继续位居全省首位;同比增长10.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贸易展现出较强韧性。
主要有四方面亮点:
一是运输服务保持领先优势。目前,全市拥有航运企业54家,船舶管理企业41家,航运辅助企业3100余家,备案货运企业7300余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上半年,我市运输服务贸易接近50亿美元,同比增长8.4%,占全市服务贸易总额约六成,继续发挥“顶梁柱”作用,进一步巩固了青岛在东北亚区域物流枢纽中的地位。
二是数字贸易加快发展。今年3月,在全省率先出台数字贸易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在航运服务领域应用,构建“数字航运+产业政策+平台搭建”协同推进模式。上半年,全市数字贸易实现13.5亿美元,同比增长21.5%,有力推动航运服务功能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是制度创新成效显著。作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我市133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全部完成,在通关、税收、支付便利化等维度形成28项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其中,海检集团搭建的海洋设备检验检测平台成功入选国务院服贸试点“最佳实践案例”,体现出青岛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的制度创新优势。
四是典型案例不断涌现。例如,全国交通行业首个港口服务类人工智能大模型“方舟TaaS”在青岛获批应用,标志着青岛港正式迈入高效、智能的新时代。北方首单线上跨境船舶交易业务、北方港口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先后落地我市,有效助力航运服务贸易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转型。
下步,我们将重点在四方面发力:
一是做强运输服务业态。加大对航运物流企业吸引和支持力度,培育壮大航运龙头企业。推动船舶交易、检测、维修等全产业链发展,争取获批国际航运船舶保税燃料加注资质,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航运服务体系。
二是打造高端航运服务集群。申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航运法律、航运技术等高端业态,打造知识经济驱动型国际高端航运服务集群。
三是发展数字智慧航运。推广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开展数字仓单质押、跨境结算、船货数据共享等服务,加快形成智慧、绿色、高效的航运服务新模式。
四是强化政策支撑。聚焦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物流信息化建设、数字航运服务等领域,我市将继续出台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政策,积极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参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稳定保障。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将全面提升青岛航运服务“软实力”,推动青岛国际影响力和资源配置力不断提高,助力青岛建设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
Q4
界面新闻记者:从全球主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来看,航运中心和城市发展既是相互依托也是互为促进的耦合共生关系,本质上是如何高质量推动港区、园区、城区融合互促,请问近年来我市围绕“港产城”高质量发展做了哪些工作?
李海燕:近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市发展改革委先后牵头成立青岛市港产城融合发展专班和国际航运中心港产城联动部,印发《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统筹推进港区、园区、城区高质量发展。
一、放大“港”的优势,全力支持港区扩能提效。
一是破解青岛港集装箱发展规划瓶颈,积极争取将东部集装箱码头等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为港口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规划建设依据。统筹推进7-8#泊位、湾底通用码头工程等重点项目用海、岸线等手续加速办理,争取年底前具备开工条件,3个项目预计可直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近200亿元。
二是提升董家口港区集疏运效率,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成功获批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海铁联运量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积极推动前湾港区北岸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加大董沂铁路建设推进力度,推动港口集疏运体系扩容提质。
三是全力做好“十五五”纳规争取工作。抢抓国家、省各类综合性及分领域规划编制窗口期,争取一批港产城融合重大项目纳入上位及青岛市本级规划。
二、做足“产”的文章,加快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一是依托市北老港区,规划引导形成邮轮旅游与城市更新联动发展新格局,打造融合发展窗口示范区。成功招引上海蓝梦国际邮轮北方总部落户邮轮港区,实现青岛国际邮轮公司区域总部“零突破”。截至8月份,共运营邮轮航次18个,接待出入境旅客超6.5万人次。豪华邮轮“梦想”号来青维修,实现豪华邮轮后市场产业零突破。
二是依托前湾港区,发挥青岛自贸片区政策创新优势,规划发展港航物流、船舶交易、航运科技等现代航运服务业,打造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出台《支持航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成功招引希腊菲尼克斯船级社亚洲总部落户青岛自贸片区,填补在全球头部船级社总部空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甲醇加注业务成功落地,青岛港成为国内少数同时具备生物燃料油、甲醇加注能力的港口之一。
三是依托董家口港区,发挥大港口、大园区、大产业优势,积极发展高端化工与新材料、氢能等产业,打造融合发展活力示范区。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作为董家口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三链一板块”[]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累计完成投资1500多亿元,为董家口港区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氢能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成立以来,已累计签约氢能产业项目22个,签约投资额超140亿元。
三、提升“城”的品质,持续攻坚城区更新建设。一是加速邮轮港区焕新蝶变。提速邮轮港启动区重点项目建设,依托综合客运枢纽、航运中心等载体开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招引和城市更新,加速老港区焕发新活力。二是推进董家口港城一体建设。支持董家口新港城建设,统筹董家口港区、泊里和琅琊镇融合发展,完善港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打造高品质新港城。三是强化规划协同引领。发挥市“十五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机制作用,指导区市、部门在编制专项规划时,注重统筹港产城一体布局,以规划为引领,赋能临港区域释放发展新动能。
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积极探索“政企联动、港城互促、产城一体”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充分激活港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