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家庭来说,电子产品成为了“家庭战争”一触即发的导火索。一拿走手机就炸毛,不给玩平板就发脾气……如何让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这个问题让无数家长充满困惑。
家住杭州西湖区的赵女士急得焦头烂额,儿子小宇(化名)每天沉迷于手机游戏。有一次凌晨3点,她被客厅冰箱的嗡鸣声惊醒,起身想要来到客厅喝水。路过儿子房间时,赵女士看到门缝里漏出微光 ,便走进房间掀开被子,小宇像被踩了尾巴的猫弹坐起来,睡衣领口挂着耳机线,发烫的手机还卡在游戏充值的结算界面。
专家表示,对“成瘾型”孩子,短期强硬手段或许是必要的“休克疗法”;而对“理性型”孩子,赋予自主权反而能激发责任感。不管是哪种方法,电子产品戒断的核心不是对抗,而是用契约替代控制,用现实成就感填补虚拟的快感。
儿子半夜偷走平板玩游戏
妈妈心得:不让接触是最好的办法
对于儿子电子产品的使用,吴华一直严格控制。家里没有安装电视,平时不给孩子玩平板,上学期间也不允许带手表入校。学期中,一切都还算平稳,但到了假期,问题显现。
今年暑假,儿子提出想买一只新款的电话手表,手表买了,问题也随之而来。儿子常常对着电话手表各种捣腾,还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好友,语音里甚至有一些不堪入耳的话语。
有一段时间,吴华把平板电脑留给儿子,希望他能学一学英语。一开始几天还正常,后来儿子下载了一款游戏,有时候还会交流游戏心得,直到吴华发现儿子偷拿放在床头的平板电脑熬夜玩游戏,她拿走了儿子的电话手表,也收走了平板电脑,学习英语也只能在家长监督之下再使用。
下班有空,吴华就带着儿子到楼下遛弯,有段时间还一起抓知了、找萤火虫;周末,她会约上同事差不多年纪的孩子,一起到周边玩水、散心。让吴华庆幸的是,从一开始的强烈反抗,到逐渐忘记电话手表和平板电脑的存在,儿子也就用了差不多一周时间。
女儿用手机写作业、看小说
妈妈心得:由紧到松最后放手
黄琴坦言,再懂事的孩子,也有一颗贪玩好奇的心,自制力有限,再加上女儿一年级就出现近视,所以在小学六年级之前,黄琴几乎没有让女儿接触过电子产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电话手表等。
每个周末,女儿在完成所有作业后,可以奖励一个小时以内的看投影时间,小学时女儿就特别爱看动物类的纪录片,所以她会提高作业效率,如果做得太慢,观看投影的时间就会相应缩短。
到六年级第二个学期,女儿提出,能不能给她一台手机,理由是一些作业需要在小程序上完成,自己可以独立操作。黄女士答应了,但没有给她购买最新款,而是把淘汰下来的旧手机给了女儿,只保留了电话、短信、微信等一些基础功能。
发现女儿用手机偷偷看小说后,黄琴及时跟女儿沟通,了解她拿手机做什么,该如何控制。女儿提出了一个办法: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手机。经过约定,一般一天最多给她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一些需要手机来协助完成的作业,女儿肯定会先完成,有空余的时间再看小说或者干其他,妈妈不能干预。时间到了,妈妈拿走手机,她不能以没有完成作业为借口继续留着。
进入初中后,女儿又提出了新办法,手机由她自己保管,但约定了每天固定的开屏和锁屏时间,密码由黄琴掌握。
黄琴坦言,其实到了初三,女儿忙着备战中考,有了想冲刺的高中,自己就不会舍得花很多时间来玩游戏,打开微信的频率也低了。
做好这些,帮孩子戒掉游戏“瘾”
面对孩子深陷游戏泥潭,家长的焦虑、愤怒甚至绝望可以理解,但简单粗暴的禁止、打骂往往适得其反。理解、尊重、引导和专业的支持才是关键:
➤ 重建信任的基石: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避免在孩子面前无节制刷短视频、玩游戏。青春期的孩子强烈渴望被当作独立个体尊重,与其居高临下地命令“不准玩”,不如坐下来平等对话。
➤ 培育健康生活的土壤:用心观察和发掘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增加高质量陪伴,比如,一起打球、骑行、露营、参观博物馆、做手工等。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同龄人的线下社团、志愿服务、夏令营等社会活动,体验真实世界的精彩和人际连接的温暖。
➤ 做孩子情绪的守护者: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异常时不要回避或指责,要主动、温和地沟通,表达关心。
温馨提示:当家庭干预效果不佳或孩子症状严重,如完全拒绝上学、有自伤自杀念头、严重对立违抗时,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前往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