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一份《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关于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价格行为的通知》在网上流传。
通知要求,从8月19日0时开始,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严禁任何形式的价格欺诈、恶意压价行为;调整运价必须提前征求驾驶员意见建议,向行业管理部门报备并履行公示程序后方可实施。该文件落款为西安市交通运输局,时间为2025年8月18日。
8月19日,记者从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多个部门了解到,该文件属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确实正计划逐步落实,督促各个平台按照文件执行。
据报道,西安市交通运输局某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出行平台确实存在失序竞争、不规范的情况,多地相继出台措施,也是出于反对行业过度内卷,履行监管部门正常管理责任的表现。
多地出手规范网约车市场
事实上,西安市的监管措施并非孤例。仅今年7月以来就有全国多个城市相继出台类似政策,严管网约车“一口价”订单,叫停低价竞争,保护司机利益。
7月14日,广东清远对滴滴出行、花小猪打车、高德出行3家网约车聚合平台进行约谈,针对司机大量投诉的订单价格偏低、平台抽佣高问题,要求平台优化调整让利价格和派单规则,不得强迫网约车司机接“一口价”订单。
7月9日,江西鹰潭召开强化网约车行业监管联席会,要求全市17家网约车平台企业停止低价竞争行为,合理制定运价规则,不得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宣传推广,严禁通过“一口价”、低于成本价、派特惠单等方式变相强制司机低价接单。
7月11日,河南开封对滴滴平台开展行政约谈,要求其不得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实施低价竞争,保护驾驶员的合法利益。
业内分析认为,多地密集出台网约车价格监管政策,显示行业低价竞争问题已引起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全国性的网约车市场规范行动正在展开。而想要根治这一现象,需要多方协同解决。
网约车市场
司机和乘客为何不能双赢?
近年来的网约车市场,当油费、车损、保险等刚性支出吞噬大部分收入时,司机们要么咬牙接单,要么把怒火倾泻给乘客。本该双赢的商业模式为何演变成互相伤害?
有分析称,低价旋涡正在摧毁行业服务质量。租赁公司因回报率骤降暂停更新车辆,路上破旧网约车比例激增;司机为节省时间几乎不再清洁车厢,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车辆卫生差”相关投诉同比上涨217%。更危险的是,疲劳驾驶成为常态,四川某交通事故鉴定中心报告指出,网约车事故中司机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的占比达63%。
有观点认为,随着各地监管措施的落地实施,网约车行业正逐步从“价格战”转向“服务质量竞争”,行业生态有望得到重塑。短期看,消费者和平台的成本将有所增加,但就长期效益而言,行业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有望得到改善,更有利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