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医心向党·医心为民”青岛市医师行业典型代表媒体见面会。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邢晓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青岛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主任医师崔竹梅;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陈瑞;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创伤中心、手足外科主任、主任医师袁光海;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王环仁;市南区金门路街道福清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凤茹出席见面会向大家介绍我市医师队伍建设发展情况,与大家分享医师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邢晓博: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医师作为卫生健康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白衣战士”。在此,我谨代表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向长期以来奋战在医疗卫生一线、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无私奉献的广大医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截至2024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173个,床位69327张;卫生人员总数127969人,涵盖医师、护士、药师、技师等多个专业领域。而作为诊疗工作的核心力量,执业(助理)医师44910人,涉及临床、中医、公共卫生、口腔四个主要类别,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4.3人。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一数字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优质医师资源的高效精准配置,将在常见病诊疗、慢性病管理、急症救治等全场景深度发力,从根本上推动医疗服务可及性向更高水平跃升,筑牢全民健康根基。
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制定出台《青岛市“大医强青”人才新政》,设立全委人才发展基金,提高人才引育补贴。拓宽招才渠道,采取高级人才和博士公开招聘、校园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柔性引才等方式,多方位、分层次进行人才招引,充实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积极推荐专家参加各级人才工程评审,组织各类人员到知名医院跟岗实训。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师占比不断提升,达到了69.15% ,这反映出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在逐步提高。在职称方面,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有2800人,他们在学科建设、疑难病症诊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是推动我市医疗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重点专(学)科(含建设项目)24个,省级重点专(学)科达到146个,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87个。
作为中医药国字号“双改革”城市,青岛市实施“岐黄人才”梯次培养计划,构建起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医德高尚、理论深厚、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中医药杰出人才,全市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生8236人,引育岐黄学者、泰山学者4人,培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中医药特色人才等73人,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名中医等197人,青岛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基层名中医等373人。同时挖掘推出37名民间“传统医学达人”,形成了涵盖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中医药人才梯队,为中医药技术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医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努力促进医学进步,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当前,我们正处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等问题,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德为技之本,技为德之翼。面对这些挑战,广大医师们作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全市医师工作者不仅是疾病的治疗者,更是健康的宣传者,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精湛的技术,投入到卫生健康事业中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增强业务本领、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新需求新期盼,为医务工作者创造良好支持环境,引导医务工作者珍惜职业荣誉,努力钻研医术,把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职业追求,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患者的临床工作中,打造医护药技“金名片”,不断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感和获得感。
我是崔竹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青岛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获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三十七年来,我始终扎根妇科临床一线,从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开拓到妇科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从妇科肿瘤的早期筛查预防到晚期疑难病例的精准施治,我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每年完成各类妇科手术1.3万余例,为无数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希望与温暖。
2000年我博士毕业回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率先开展腹腔镜微创技术,教授科室年轻医生,为腹腔镜技术的早期发展贡献了力量。2009年我在日本进修,学习了无气腹腹腔镜手术,回国后在青岛市率先开展,为那些无法耐受传统气腹手术的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后我带领科室逐步开展腹腔镜三四级手术,并在山东省首次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微创妇科手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如今科室微创手术占比已超过90%,惠及更多岛城女性。
在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方面,我们组建了妇科肿瘤综合诊疗团队。作为首批全国卵巢癌规范诊疗质控试点单位和中国妇科肿瘤多学科联盟单位,致力于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通过手术化疗及维持治疗全程管理,大大改善了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我们在治疗肿瘤的同时,结合年龄和生育要求,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尽可能保留年轻患者的生育能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科作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分中心、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及山东省盆底疾病诊疗中心,依托山东省妇科疾病生殖保护实验室和青岛市宫颈疾病重点实验室两大科研平台,已成为山东省妇科疾病诊疗技术发展与临床转化的示范标杆,致力于为广大岛城妇女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从医生涯中,有一位患者的故事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在妇科肿瘤中,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叫绒癌,这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对化疗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治疗过程往往充满变数。其中,一位32岁的绒癌患者,初诊时已出现双肺多发转移灶。经过数个疗程的规范化疗后,虽然部分病灶有所缩小,但右肺仍残留一个直径约4-5厘米的顽固病灶,建议手术切除减小肿瘤负荷。然而患者已历经数次化疗的身心打击,又要面临手术的风险,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在病房桌子上留了一张感谢医务人员的纸条,便办理了出院。当时,我因视神经炎在脑外科住院,得知她离院的消息后,我立刻赶回科室,拨打她和家属的电话,劝她回医院继续接受治疗。经过一遍遍的劝说后,她回到病房。在全面评估病情后,我们启动了多学科诊疗(MDT)模式,联合妇科肿瘤、生殖医学、肿瘤化疗等多个领域的专家深入讨论。经过反复论证,最终为她量身定制了保留生育功能的精准治疗方案。治疗过程充满挑战,我们需要在彻底清除肿瘤组织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子宫功能,要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为未来的生育可能留出空间。每一步治疗方案的调整,都需要精确地考量。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她不仅成功战胜了肿瘤,还在两年后顺利诞下健康宝宝。
作为妇科肿瘤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还有患者鲜活的生命和她们背后承载的希望。特别是在面对年轻女性肿瘤患者时,“根治疾病”与“保留功能”的双重使命,时刻考验着团队的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三十余年的从医路,最让我自豪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看到患者康复后重展笑颜。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用更精湛的医术守护女性健康,让更多患者重获幸福人生。
我是陈瑞,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心脏中心先心病专家委员会常委。35年光阴,我始终坚守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领域,在跳动的心脏上雕刻生命奇迹,迄今已完成7200余例心脏外科手术与2100多例介入手术,手术总成功率达99.5%。
2000年我学成归国后,突破性地将手术适应症拓展至超低体重儿领域,成功为众多低年龄、低体重的复杂先心病患儿实施心脏矫治手术。作为我国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领域的研究者,我执笔撰写的《中国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专家共识》,已成为该病症临床诊疗的专业标准,为规范诊疗流程、提升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2019年,在英国儿童心脏病大会上,我作为唯一一位中国学者受邀发表30分钟主旨报告,系统分享了我国在小儿心外科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临床成果,向国际同行展示了中国小儿心外科的卓越成就。更让我欣慰的是,右腋下小切口手术带来的切实改变:目前我们已通过该术式完成2000多例“无痕治愈”案例,患者年龄覆盖新生儿至成人,而且实现了100%的成功率,不仅让疤痕隐于无形,更让恢复时间显著缩短。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和青岛市攀峰学科,已构建起集外科、内科、麻醉、体外循环及重症监护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诊疗体系。从精确至毫米级的术前评估,到为患者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手术方案;从多学科协作制定的完善应急预案,到覆盖患者成长、延续至成年期的终身随访制度,中心创建的“青岛模式”已成为先天性心脏病全程管理领域的典范。
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我就认定了一个目标,让每颗稚嫩的心脏都能有力跳动!我将手术适应症拓展至超低体重儿(小于1000g)领域,就是要为这些脆弱的小生命架起生命之桥。今年我们救治过的小九宝宝,他的右心室只有6毫米大小,却要闯过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发育不良和左室严重扩张多重生死考验。经过多学科讨论,我们为孩子选择了双心室矫治途径。手术那天,我们用7小时在他的心脏上重建血管“立交桥”,术后又与心衰、感染等并发症鏖战两个多月。当小九在“母亲节”这天转出CCU,心室从6毫米长到12毫米,我真正体会到,医学的奇迹,从来是爱与坚持共同创造的。这也是支撑我“医”路前行的信念。
当然,支撑我的还有团队的力量。小儿心脏外科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我们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团队,从术前诊断到术中配合,再到术后护理,麻醉、体外循环、护理等多个科室协作作战,正是这样的凝聚力,让我们一起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实现了99.5%的手术成功率。
“医者既要扎根临床,也要仰望星空。”临床是根基,我们在手术台上与复杂先心病较劲,每台手术都像在血管迷宫里重建通路。但医学不能只停留在手术台,要敢于探索创新。35年走来,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医者仁心从不是誓言里的豪言,而是日复一日,用自己的心跳,守护千万颗心脏的跳动。我们缝合的不只是血管,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把对生命的承诺融入每一份行动,持续守护患儿的健康与成长。
我是袁光海,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创伤中心、手足外科主任,主任医师。2017年,我牵头创建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手足外科,2023年带领科室被命名为青岛市手足外科诊疗中心,现任青岛市手足外科诊疗中心主任及医院手足外科主任,同时兼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医院显微外科示教中心负责人。在临床一线工作30余年来,我完成手足外科手术上万例,其中断指断肢再植成功率达到90%,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及拇指再造成功率达到98%以上,这两项核心技术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在我看来,医者仁心是一代代医者用生命传承的精神内核。当手足损伤的意外来临,其摧毁的不仅是患者本人的劳动能力,也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医者的手术刀上承载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对医学极致的执着追求,对生命尊严的虔诚守护。在我刚刚穿上白大褂时,我的老师程国良教授带领我,成功为一个手掌、手腕全部被毁损的女孩“重塑”了一只手。从此她可以像健全人一样正常生活。这次生命的奇迹让我看到了老一辈医者的使命与担当。3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带领手术团队的年轻医生们无数次站在了手术台上,用所学所能“抚平伤痛”,用精益求精回报患者的信任。当我们连续手术28小时,成功挽救患者受创的手掌时,我深刻体会到挽救生命不仅要靠过硬的技术,更离不开团队的精诚协作和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托付。这种传承不是豪言壮语的表态,更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一代代前辈医者数十年如一日的“身教”。
患者康复是我们最大的慰藉,而支撑我们的信念就是“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难”的医者责任。每一次成功救治都是团队高效协作和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结果。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运筹帷幄,精准把控全局,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团队成员默契配合,环环相扣,保障救治流程的安全高效;护理团队更是全程守护,从幕后准备到台前照护,细致入微。正是这份心手相连的合力,成就了团队的卓越表现。作为学科带头人,我不仅希望团队技术更上一层楼,也期盼有更多怀揣理想的年轻同事加入进来,我们共同去开拓手足外科领域的无限可能!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医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领域,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我们团队将继续努力精进医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手足外科的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服务,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新生。
我是王环仁,来自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深挖中医经典经方治病的“髓”与“魂”,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擅长运用针、灸、药、推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各类疾病。
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我将醒脑开窍技术、刺井穴法与“归心”思路结合,应用于郁症、不寐及肠易激综合征等情志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和胆绞痛、肾绞痛等痛症治疗,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我创立了“河车路针法”,治疗颈椎病、胸椎病、腰椎病和胃肠病等慢性虚损性疾病。深耕五运六气理论和藏象学说理论,运用“五运”针法和“六气”针法调治五藏虚损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以及进行未病先防调理等。总结立体、多维切脉临症治疗思路,配合针灸与精准施药,以“小方治大病、奇方治怪病”,努力做到让患者花费少、疗效好。我先后荣获山东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山东省中医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好医生等称号,获批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2018年治疗的一例肌营养不良案例,这是一种由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性肌肉疾病,属于疑难杂症。患者16岁,已经患病9年,双下肢及腰部无力,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行走,行动非常迟缓,曾奔波多地治疗,效果不明显。看着满脸焦虑疲惫的父母和深受疾病摧残的孩子,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帮助这个家庭和这个可怜的孩子。经过认真脉诊和仔细辨证后,诊断为痿证,虚寒内迫阳明,本着“通阳散寒、舒筋通络”的治疗原则,依据“河车路针法”,选穴以中脘、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调阴阳通阳散寒,委中、承山舒筋通络为主,治疗中不断进行穴位调整。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孩子可行走可深蹲,半年治疗后跑跳正常,并通过了体育考试。
我的从医之路,虽有艰辛苦楚,却也满载成长与收获。中医人必须有坚定的中医理念,33年从医路,让我深深体会到“传承发展”四字的千钧重量。我将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研究感悟,与临床相结合,在传承中医经典的基础上,打磨精湛医术,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努力创新。我愿以经典经方为舟楫,逆流而上,探寻调和气血、濡养筋脉的古老智慧,更愿汲取现代医学精微,创新传承中医精华,为“健康青岛”贡献力量。
我是张凤茹,来自青岛市市南区金门路街道福清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扎根基层临床一线近20年,先后荣获“青岛市中医先进工作者”“青岛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工作标兵”“市南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市南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多年社区工作让我深知,居民最需要的是便捷可及、效果显著的医疗服务,这也成为我深耕基层的初心。
作为一名家庭医生团队队长,我带领团队构建起覆盖儿童青少年、孕产妇、中老年人的全周期中医药服务体系。2021年以来先后在福清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中医养生文化知识角,创建精品国医馆并向青岛市高水平国医馆推进。2025年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开设福清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减重门诊,作为青岛市首批中医减重门诊之一,成功挂牌“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标准化管理中心成员单位”,成为区域肥胖诊疗领域的重要力量。目前,我的团队守护着辖区2000多位居民的健康,2023年以来通过网络线上解答居民健康问题11959条,线下开展健康讲座27场,让家庭医生服务实现了“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健康服务闭环。
近年来,福清路中心依托市南区医疗健康集团,联合青大附院、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市南区疾控中心专家力量,创新整合资源,打造“1+1+1”家庭医生团队模式,为居民提供多级联动服务。目前,福清路中心在管服务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超过70%。在慢病管理方面,我们构建从预防、筛查、诊断到康复的全周期模式,通过医防融合标准化流程,提升防治效果、降低疾病负担,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让家庭医生服务惠及更多家庭。
作为市南区福清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我切实感受到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实体化运行给我们基层带来的新变化,截至2025年6月份,福清路中心的门诊量较前提升了57%。这些数据的变化既体现在工作模式上,也体现在医疗服务能力和居民信任度上。一是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首先体现在青大附院有54位专家常态化下沉到市南区的社区坐诊,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二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行“业务科室一体化管理”,青大附院、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专家定期来社区坐诊,不只是让居民在家门口看上“大医生”,更是通过临床带教、技术示范给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实战化培训”。以前我们家庭医生是“能看病”,现在是在上级医院专家的传帮带下,逐步向“看好病”和“健康管理”转变,逐步成为居民真正可信赖的健康“守门人”。三是慢病管理模式的升级让我们工作更有方向。长期以来,社区医疗机构通常重治疗轻预防,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中心已经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疾病、慢性疼痛、高尿酸血症等11种慢病的全程管理,还有“青大附院专家+区医院医生+社区家庭医生+疾控人员”的四级协作团队。
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基层医疗机构不再是居民眼中的“兜底选项”,社区医院也从“简单开药者”变成了能提供全周期服务的健康管理者。居民在基层就能得到有质量、有温度的服务,对我们的信任感不断增强,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有价值了。